在这一节开始之前,我们要先理解一下什么是状态以及状态的保存和恢复。玩过 MFC 编程的人经常能碰到这样的代码:
pOldPen=pDC->SelectObject(pNewPen)
我们在选择一个新画笔对象的同时,总是要保存住旧画笔对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新画笔对象只是临时用一下,等用完了,我们想恢复到原来的画笔配置时,如果旧的配置事先没有被保存,这些配置就丢失了,也就没办法恢复了。
在 HTML5 绘图中,某一刻的状态就是当前这一刻上下文对象的一系列属性的配置值,只是,决定一个画笔状态的属性比较少,如颜色、粗细、线型之类的,而确定上下文状态的属性比较多,包括下面这些:
1、当前上下文对象的移动、旋转、缩放配置
2、当前上下文对象的 strokeStyle, fillStyle, globalAlpha, lineWidth, lineCap, lineJoin, miterLimit, shadowOffsetX, shadowOffsetY, shadowBlur, shadowColor, globalCompositeOperation 属性值
3、当前上下文对象的裁剪路径配置
上面这一系列配置决定了当前这一刻上下文对象的状态,其中移动、旋转、缩放、globalCompositeOperation(组合)、裁剪下面我们马上会讲到。
二、状态的保存与恢复
上面我们说某一刻的状态由那么多属性决定,我们要保存这一刻的状态就要把这些属性值一个一个都保存,恢复的时候在一个一个都设置回去,那也太麻烦了。确实是这样的,所以上下文对下提供了了两个简单的方法,对状态进行保存和恢复,他们是:
save( ) 和 restore( )
save 和 restore 方法可以多次调用,每调用一次 save 方法,调用时的状态(即一系列属性值)就压入一个栈中。
每调用一次 restore 方法,最后一次 save 的状态就被恢复,即出栈。
想象一下弹匣,第一颗被发射出去的子弹,总是最后一个被压入弹匣的。
三、变型
1、移动:translate(dx,dy)
这个方法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它包含了一定的数学含义,你可以认为是整个坐标系的原点发生了移动,新坐标系下任意一点(x,y)相当于原坐标系下的坐标为:
x'=x+dx
y'=y+dy
如果我们调用 ctx.translate(5,8) 改变上下文对象的坐标系状态,然后在新状态下的点(3,2)绘图,相当于图像被绘制到了原状态下的点(8,10)处,即
x'=5+3=8
y'=5+2=10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要那么麻烦,直接在(8,10)处绘制比行吗?比如把
ctx.translate(5,8)
ctx.drawImage(img,3,2)
改成
ctx.drawImage(img,8,10)
这样不是更简单、更直接吗?
我的理解是,移动更多的情况下是为其他图形变换服务的,恰当的改变坐标原点可以让图形学计算更好理解,并带来很大方便,下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
有一条线段 ,是 x 轴正向上的一小段
y = 0 (1 <= x <= 3),
如果以坐标原点为圆心,逆时针旋转90度,则线段与 y 轴正向重合,旋转后的线段为:
x = 0 (1 <= y <= 3)
但是我们不可能每次旋转都以原点为圆心进行旋转,假如我们以线段的一个端点(1,0)为圆心进行旋转,我们怎么才能得到旋转后线段上每一点的坐标值呢?其实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移动原点坐标到(1,0),新的线段依然在 x 轴上,但是方程变为了:y = 0 (0 <= x <= 2)
第二步:以新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进行旋转,得到新坐标系下的线段 x = 0 (0 <= y <= 2)
第三步:将新坐标系的原点移动到新坐标系下(-1,0)处,即将原点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此时的线段为:x = 1 (0 <= y <= 2)
第三步所得到的线段就是最后需要绘制的线段。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即使在这么简单的情况下,如果不移动坐标原点来直接计算旋转后的图形,也是比较困难的。
提示:当你移动坐标原点之前,千万别忘了保存状态,当然,绘制完毕后也别放了恢复状态。
2、缩放 scale(sx, sy)
这个同样很简单,sx, sy 是缩放比例因子,缩放后新坐标系下任意一点 (x,y) 相当于原坐标系下的坐标为:
x' = x * sx
y' = y * sy
同样,改变坐标系统总是不要忘记保存和恢复状态
3、旋转 rotate(A)
angle 是旋转角度,旋转后新坐标系下任意一点 (x,y) 相当于原坐标系下的坐标为:
x' = x cosA - y sinA
y' = x sinA + y cosA
同样,改变坐标系统总是不要忘记保存和恢复状态
4、变形 transform(m11, m12, m21, m22, dx, dy)
其实前面讲的移动、缩放、旋转都是变形的特例,transform 方法的六个参数组成了一个变形矩阵,如下
m11 | m21 | dx |
m12 | m22 | dy |
0 | 0 | 1 |
调用 transform 方法就相当于用这些参数为上下文对象设置了新的变形矩阵,关于变形矩阵的具体内容可以参照图形学相关资料,下面给出几个简单特例:
移动 translate(dx,dy):相当于 transform(1,0,0,1,dx,dy)
缩放 scale(sx,xy):相当于 transform(sx,0,0,sy,0,0)
旋转 rotate(A):相当于 transform(cosA,sinA,-sinA,cosA,0,0)
以 (dx,dy) 为基准点旋转角度 A:transform(cosA, sinA, -sinA, cosA, dx(1-cosA) + dysinA, dy(1-cosA) - dxsinA)
以 (dx,dy) 为基准点进行 (sx,sy)比例缩放:transform(sx, 0, 0, sy, dx(1-sx), dy(1-sy))
还有很多其他更复杂的变形,大家可以参考图形学相关资料。
下面给出一个基准点变形的例子,鼠标在图像上的某点保持按下状态,图像就会以该点为基准点进行缩放或者旋转,松开按钮后图像复原。
提示:即缩放又旋转这个例子,并没有使用变形矩阵,而是用了四步简单变形复合而成。效果如下:
移动——在图像上按住鼠标并移动
基准点缩放——在图像某点处按住鼠标
基准点旋转——在图像某点处按住鼠标
基准点缩放同时旋转——在图像某点处按住鼠标
四、组合
所谓组合就是一个图形绘制在另一个图形之上,会出现什么效果。默认的情况下是上面的图形覆盖了下面的图形,称之为 source-over 。
上下文对象总共十二中组合类型,属性 globalCompositeOperation 被用来设置组合类型,如下:
globalCompositeOperation = type
type 是下面 12 种字符串值之一:
注意:上面所有例子中,蓝色方块是先绘制的,即“已有的 canvas 内容”,红色圆形是后面绘制,即“新图形”。
五、裁剪路径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们就介绍了上下文对象的两大类绘制方法,即绘制线条的 stroke 系列方法和填充区域的 fill 系列方法,其实,上下文对象还有一类绘制方法叫做裁剪 clip 。
什么是裁剪呢?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吧,你用一块布把电视机屏幕遮住了,这时候电视机屏幕上的任何变化你都看不见了。
但是,如果你布上裁剪出一块区域,那么至少这块区域里的屏幕变化你能看见。
当然裁剪区域之外的屏幕也在不停地变化(即也在重新绘制),只是你看不见罢了。这就是所谓的裁剪,平常在处理图像时经常会遇到这种需求。
那么什么又是裁剪路径呢?上面说要在布上裁剪出一块区域,这块区域是怎么来的呢?
这块区域是在裁剪动作 clip 之前,由绘图路径设定的,他可以是方形、圆形、五星形和其他任何可以绘制的轮廓形状。
所以,裁剪路径其实就是绘图路径,只不过这个路径不是拿来绘图的,而是设定显示区域和遮挡区域的一个分界线。
如果你不明白什么是绘图路径,在前的文章 HTML5边玩边学(2):基础绘图 中有介绍。
下面的例子用了两种方法进行裁剪。第一种方法显示一来回移动的圆形裁剪区域,大体流程如下:
1、清空画布
2、改变圆心位置
3、在新的圆心位置处设置一个圆形的裁剪区域
4、在画布上绘制美女图像
由于我们不停地在新位置处设定裁剪区域,我们就能看见裁剪区域在移动,而裁剪区域之外的图像并没有显示出来
我们用 clip 方法设置裁剪区域,之后绘制的图形只能显示裁剪区域内的一部分,而裁剪区域之外总是显示画布的背景色。
假如并不想完全遮挡裁剪区域之外的图像,比如我们想让裁剪区域之内的图像完全显示出来,但是裁剪区域之外的图像以半透明的方式显示出来,该怎么做呢?
这就要用到我们上面说的的组合知识了。第二中方法显示半透明的遮挡,大体思路如下:
1、清空画布
2、将画布的所有区域用一种半透明的颜色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