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橙_ColaChan :最近打算在公司内部做一个分享,讲的是组件化的设计与开发的思维方式。准备完演讲资料,发现这完全可以改成一篇文章。藏着掖着不合适,发出来分享给有需求的朋友吧,就当是个试讲了,希望大家帮忙指出错误。
下载地址:https://www.jianguoyun.com/p/DY1Z3bEQwKOaBhimoyg
欢迎关注可乐橙的微信公众号:「可乐橙」
由于本文首先是以keynote的形式诞生的,其中还有动画和视频,所以我比较推荐大家直接下载keynote文件(也存了PPT版本)。内容和本文是一样的,但有些逻辑关系还真得让画面动起来才说得清。提醒一下,keynote文件大小将近150mb,嫌麻烦的朋友,当然也欢迎继续阅读。
组件化
组件化的工作方式信奉独立、完整、自由组合。目标就是尽可能把设计与开发中的元素独立化,使它具备完整的局部功能,通过自由组合来构成整个产品。
对于计算机这么复杂的工业产品,组件化是唯一能使它成为现实的方法。我中学暑假去电脑城打工,跟着别人学习电脑维修。CPU在哪里,负责什么,如何拆装;内存在哪里,负责什么,如何拆装。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各部分各司其职,什么坏了就换什么。我还见过资深维修工修主板,他真的能找出主板上哪个电容爆了,换一个相同规格的上去,电脑又能正常开机了。
对产品设计的意义
当然今天我们不讲电脑维修,组件化思维要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首先要了解,它对设计和开发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部分虽然讲的是设计,但对开发同学也有价值。你们能了解设计师在做设计时的思路,说直白点就是摸清楚我们的套路。其实我们做设计的时候会有系统的考虑,并不是天马行空,想一出是一出。
符合功能逻辑
组件化的设计恰恰是符合产品功能逻辑的。特定类型的信息,就有特定的最优展现方式和交互方式,这叫做设计模式。设计模式就应该提取出来作为组件。
比如要从多个维度快速检索和对比大量数据,没有什么能比表格形式效率更高。想象一下,上面这个界面的表格数据,做成卡片式堆叠在一起,划一张换一条,或者像淘宝商品列表那样,一行4列平铺开。那还对比个P啊,用户都要摔鼠标了。
保持交互一致性
交互的一致性,或者说可预测性,是用户体验的根本。比如日期选择组件,在整个产品中就应该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如果一会儿是滚轮拨盘,一会儿是日历,一会儿又是下拉列表,这样的设计绝对是不能上线的。
保持视觉风格统一
这部分主要是视觉方面的考虑,更多样式上的差异。不同的样式会给产品带来不同的调性。
就拿按钮来说。圆头造型表现出一种柔和亲切的特质,同时有利于将注意力聚焦到其中内容上。而直角则展现出一种棱角分明的硬朗,边界更加清晰。想一想三星手机和锤子手机的外观造型,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为了保持产品视觉风格统一,设计师应该找到最合适的方案,并处处保持统一,不可以太随心所欲。
便于多设计师协作
组件化设计是大型设计项目的必要条件。比如两位设计师协作,一个在设计注册界面,一个在设计修改密码界面,或者在设计某个问卷调查的弹窗。这其中都有表单,两个人设计出来不一样怎么办?一个边框颜色深一点,一个边框颜色浅一点?其实没理由不同,应该保持一致。口头约定太麻烦,而且难以保证执行到位,组件化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便于修改设计
设计总是要修改优化的,有些改动牵扯全局,动静非常大。
比如管理后台的界面,左侧的主导航是全站通用的。某天决定要给它换一套浅色的设计,难道每个PSD都改一遍吗?如果产品逻辑复杂,PSD有上百个呢?
对开发的意义
下面讲讲组件化对开发的意义。其实开发同学从中受益比设计师更多。
降低耦合度
降低耦合度,相信这是大型项目都在追求的。
举个例子,如果要把页面的body区域加宽。内部许多元素因为浮动、固定宽度、百分比宽度、文字行数减少等等,布局会乱套。就像这图里这样,这是因为内部模块的样式对页面父级元素存在依赖和继承。
可能有人会觉得并不存在依赖关系,但其实固定宽度本身就是一种依赖关系。假如说页面主体部分宽度1000px,左侧边栏200px,右侧800px。没错,这是按设计图来做的。那这个800px宽是怎么得出的?正是因为页面主体宽度1000px,才找了个合适的左右比例,设计成这样的。所以无可避免,从设计这个环节开始就产生了依赖关系。
像这种情况,我宁可在模块外面多套一层容器,模块本身的宽度写成100%,外面那层容器属于框架布局,具体宽度写在它上面。虽然DOM树变复杂了,但内外的布局逻辑被分离了。
减少冗余
比方说要新增一个带表格的界面,开发同学按照设计的效果图一行行写页面。但是如果在某个已有界面中就存在表格?或许当时是另一位开发同学做的。相比重新写一遍,把代码要过来直接用更方便一点吧?
如果表格样式之后又要改呢,是不是两个地方都得改。如此一来,用到表格的页面越多,就越容易漏改。而且静态资源服务器上存了太多份关于表格的样式,其中内容明明是一样的。
优化性能
优化性能刚好可以接着上一条说。
那么多份表格的样式,客户端每打开一个新的表格页面,就得加载一次。占用带宽,浪费了缓存资源。虽然一两个的影响几乎感受不到,但这种情况一多,就会对用户体验产生明显的影响。
慢,是用户体验的头等大忌,没有之一。
便于多开发协作
这和设计师协作的道理相同。
如果两个开发同学都在制作带有下拉菜单的页面,这部分工作只要交给其中一人就行了。TA做好之后封装成组件,另一位开发在自己的页面中加载就行了。
便于查错
便于查错,是耦合性降低的一个副产品。它可以大大加快错误排查的速度。
如果页面上出现问题,可以找出每个可能有关的组件,逐个拔除,直到恢复正常。这样就能迅速锁定错误发生的位置。同时组件内也可以形成完整的自测单元,也方便了测试工作。
便于修改
假如设计师每个页面改同一个地方要花一个小时,那开发做同样的事情至少要花一个上午,至少。
封装成组件,可以把这个时间缩短到10分钟。毕竟不用去改几十个页面的HTML、CSS和JS,改一个组件就可以了。
布局原理
讲了组件化的意义,本来顺理成章应该讲组件化的具体做法。但在这之前其实有必要插入这一块内容,帮助没有前端基础的设计师了解,开发是如何把页面搭建起来的。
大家可以先有一个粗略的想象,就像是重力朝上的俄罗斯方块。页面元素都是从下往上这样一行一行搭出来的,不过这个玩家有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