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区块链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更是建立了多个区块链产业聚集高地,并将区块链列入“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当中。作为区块链的显著特征之一,“去中心化”的概念也被炒得火热,一时间仿佛所有领域都掀起了去中心化的未来构想,比如金融、贸易、电子商务市场等。
但是去中心化的目的是什么?它真的像人们想的这样,是每个业态都适用的最优选择吗?交易所MERGE进行了这样的解答。
什么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的概念与比特币一起诞生,是一种基于协议的、非信任机制的,权力被极度分散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可以高度自治,形成阶段性的中心共同控制这个系统,而不是由一个统一而权威的中心去控制。另外,去中心化也可以认作是一种社会化关系形态,为了减少中心化带来的垄断性竞争优势,将关系的核心从“人”这种主观性因素转移至外部不可控且中立的因素中,由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来决断各自的事务,并形成集体认知。
而去中心化诞生的目的,则是作为比特币的一个自身属性来保障在互不信任的环境下的数据安全,提升整个系统的交易性能。根据中本聪的设计,比特币最初试图解决的是同一笔钱被用来多次支付的问题,对此,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个稳定的信任机制,由高度中心化的权威机构来为每次交易授权和担保,也就是一直以来的银行体系;而比特币则采用了一种由节点间产生共识的非信任机制来解决问题,去除中心化节点,让大量节点组成一个分布式账本并分别确认同一笔交易,当交易被越来越多的节点认可后,这笔钱被“多花”的风险便无限趋近于零。在这种机制中,由于没有特权节点的存在,每个节点的地位是同等的,当有足够多的节点确认了账本的交易信息,那么整个系统便认可这笔交易的存在并无法篡改其数据。这也是一种信用价值的体现。
当前人们对于去中心化的认识普遍存在着误区,认为“去中心化”自然是没有中心的,但实际上如果没有中心,系统就不会存在。MERGE指出,去中心化的系统,不是不要中心,而是根据各节点的实际情况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而去中心化系统中,如果需要,任何节点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独立进行演算和交易,决断事务。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无法对整体认证后的信息进行更改,也因此杜绝了在中心化系统中的作弊行为,形成了一种无需担保的信任机制。
去中心化的场景应用
作为一种安全保障机制,去中心化可以在互不信任的系统中良好的保护数据安全,除比特币等数字资产之外,目前已随着区块链的落地实践应用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多个领域。
经济金融领域
美国的纳斯达克交易所已与Chain合作,推出了私人企业股权交易平台,使用去中心化的系统记录IPO前的私人企业股权交易信息;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行间支付上成功使用了基于Poc的区块链系统应用;
欧洲的德意志银行、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荷兰合作银行、法国信贷银行和比利时联合银行等多国银行,已经开始与IBM合作,构建区块链贸易融资平台,简化欧洲中小型企业的国内和跨境交易流程;
中国银行也开始了搭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
政府公共服务
公共档案存证
自2015年12月,爱沙尼亚启动了区块链公证服务,无论其居民身居何处,都可自由享受结婚证明、出生证明、商务合同等服务。这些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存储于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之中,公开可复制但具有不可更改性,这使得这种公证比目前各国使用的传统公证方法都更安全。
税收及工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