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比特币诞生以来,加密数字货币的区块链网络越来越多,形成了蓬勃发展之势。但是在不同的区块链之间进行价值转移和交换,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Alice有“比特币”,想通过“比特币”购买Bob一个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以“瑞波币”来定价,不接受“比特币”。这时Alice就得想办法通过一定的兑换,将自己手中的“比特币”换成“瑞波币”,再向Bob进行支付。这笔交易的过程应该是:首先Alice把“比特币”卖出得到USD,然后再用USD买入“瑞波币”,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问题----币价稳定性,币价不稳定将会导致价值损耗,同时交易过程也很繁琐,周期过长。正是针对这样的问题,ripple提出了一种跨链价值传输的技术协议InterLedger Protocal(以下简称ILP)。
2. 简介
ILP创建了这样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两个不同的账本系统可以通过第三方“连接器”来互相自由地转换货币。账本系统无需去信任“连接器”,因为该协议采用密码算法为这两个账本系统和连接器创建资金托管,当所有参与方对资金达成共识时,便可相互交易。ILP移除了交易参与者所需的信任,连接器不会丢失或窃取资金,这意味着,这种交易无需得到法律合同的保护和过多的审核,大大降低了门槛。
ILP协议的核心思想在于:“账本”提供的第三方,会向发送者保证,他们的资金只有在“账本”收到证明,且接收方已经收到支付时,才将资金转给连接者;第三方也同时也保证连接者,一旦他们完成了协议的最后部分,他们就会收到发送方的资金。
区块链从技术上是去中心化数据库和分布式账本技术,从商业层面则是价值网络,在这个价值网络中,连接的有效节点越多、越分布,可能产生的价值叠加会越大。区块链是价值网络空间的核心基础设施,为了让这种基础设施得到互联互通,自由进行传值转换,我们需要跨链技术,对不同区块链进行连接和扩展,构建价值网络的高速公路。
3. 账本
各“账本”要想利用ILP技术与其它区块链或者“账本”进行价值转换,就要满足一定的基础条件,才能更好地使自己发行的代币与其它电子货币币进行交换,从而易被大众接受。
1. 必须要支持自己“账本”所管理下的一个账户向自己账本所管理下另外一个账户的转账操作;
2. 必须要支持托管式的交易操作,该类型的交易需要两个必要参数:一个执行“托管”交易的“原像条件”及一个“超时时间”;
3. 任何用户,不局限于“托管”交易的创建者,在提供“托管”交易的“原像条件”时,就可以决定“托管”交易是被执行还是被拒绝;
4. 如果“托管”交易创建后超时,“托管”交易就会自动失效,“托管”交易里所托管的货币会重新进入“托管”交易的创建者账户;
5. “账本”所支持的交易需要具有携带简短消息的能力;
6. “账本”支持事件通知功能,使得各方能及时知道有一笔针对自己的“托管”交易。
4. 流程
4.1. 概述
整个交易流程分成“发送方--->接收方”与“接收方--->发送方”两个主流程。每个流程又是由发生在各个“账本”上的各个子交易(“托管创建”与“托管确认”)组成。“发送方--->接收方”流程全部是“托管”的创建动作,“接收方--->发送方”则全由“托管”的确认动作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