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夕君 :在科技领域有很多产品或功能,当你第一次见它的时候,你会被它炫酷逆天的操作、天才般的创意所深深吸引,甚至你会在心底欢呼:“Amazing!这一定就是未来!”
然而现实是,很多你认为会改变世界的产品在几年之后不见了踪影或几乎没有人使用它,他们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被世界所遗忘。
由此引出了产品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为什么很多炫酷的产品并没能流行起来?
在正式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些炫酷但不流行的产品例子:
第一,Leap motion——这个小巧、廉价的配件可以让手指瞬间拥有黑科技功能,隔空操作。发布之初就引起轰动,科技圈盛赞其为革命性的发明,然而五年过去了,这个炫酷且不到200元人民币的产品依然没有走向大众,我们几乎看不到它的身影。
第二,谷歌眼镜——这个星球上顶尖创新公司谷歌倾力打造的未来产品,在享尽镁光灯过后早已宣布无限期停止了其消费者版本计划。
第三,VR设备——被高盛分析认为会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VR头盔,目前即使最高端的产品也有相当一部分被消费者遗弃到墙角吃灰。
以上仅仅为众多科技产品中典型的三个。当我们真正盘点起来的时候会发现科技史上有无数炫酷但最终未成大器的产品:任天堂的虚拟男孩、微软的体感设备、3D电视、三星带投影功能的手机、平衡电动车、模块化手机……
当我们去回顾这些产品的时候,每一个我们都能分析出众多具体原因。比如任天堂的虚拟男孩是因为只支持一种画面颜色;VR是因为性能还不够;谷歌眼镜是因为隐私问题;投影仪手机是因为电池容量不足……
当我们把每一个产品简单归因于某个单一原因的时候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低解释水平」,而事实上我们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些众多失败的原因中,有没有一些共性或者规律?有没有一些能总结并指导后续产品研发策略的「通用特征」?本文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一. 炫酷和用户价值及用户体验并不能划等号
我们为什么觉得一个产品炫酷?
是因为这个产品突破了我们原有的认知。比如Leap motion的隔空操作,我们会惊叹手指居然不用接触就可以控制屏幕,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第一印象的新鲜感终究会过去,之后我们就会回归到「这个产品能给我带来什么?」这个重要问题上,很多炫酷的产品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它只是炫酷,但提供不了真实的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我们看几个典型案例。
Leap motion为什么失败?当年我第一次买到Leap motion,我迫不及待地下载一个切水果游戏,识别非常精准,的确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把它发到朋友圈,朋友们也纷纷表示非常新奇。
然而问题是我切了仅仅五分钟之后,我的手指就很酸了,不得不停下来。我后续又下载了一些游戏和应用,无一例外地发现没有一个应用能让我玩十分钟而手指不酸不累,这就是产品炫酷但用户价值接近0的典型案例。(并非背后的技术没有价值和意义,如今Leap motion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它已经全力转型做VR手势识别了)
微信有哪些惊艳但其实使用率比较低的功能?微信街景绝对算一个!2013年8月微信5.0发布,除了打飞机之外还有一个让无数人惊叹功能——扫一扫街景,轻轻一点就能进入所在地的实地街景。
尽管后续被证实微信仅仅是通过地理位置定位而并非通过扫一扫列出的街景,还是引发了无数网民的欢呼,科技媒体也沸腾了,翻了翻当时科技媒体的报道都是这样的:
事实上,几年过去了人们发现微信街景的实际应用场景非常有限,实景地图对于普通地图而言无论从视觉性和灵活性方面都差强人意,使用率极低,科技媒体的O2O革命并没有到来,炫酷是一回事,用户体验是另一回事。
「炫酷的功能、糟糕的体验」,同样的问题无数遍的在科技行业上演:
- 苹果的3DTouch压感屏被证明是公司的意淫,人们根本无法区分重按和长按之间的差别;
- 支付宝AR红包被证明是一次炫技,其复杂的操作和真实场景确实让普通用户望而却步;
- 能连WiFi的洗衣机被证实完全没有体验价值,放入衣服然后点一个按钮就能搞定的事,完全没必要到手机上再去操作一遍,其提供的预约、暂停等附复杂功能对99%的用户而言完全不需要(我家的美的洗衣机APP在我第一次操作过后就卸载了)。
类似的案例举不胜举,这些著名的失败产品其实和技术能力无关。很多产品都是行业里技术顶尖的公司出品,它们只是忽略了真正的体验而已。
事实上,真正能做到炫酷的同时又兼具用户价值的产品都已经真正成为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畅销品,它们在给消费者惊叹的同时还能带来真实巨大的体验提升,比如: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iPod的时候,还在磁带和CD时代的我们惊叹它可以如此小的身躯可以存下「1000首歌」,这是认知的突破,我们会觉得它不可思议。这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个炫酷是有价值的——我们可以抛弃笨重的随身听和索尼的Walkman了,这是用户体验的巨大提升。
当我们第一次看iPhone第一代发布会,看到乔布斯用双指放大一张图片的时候,我们惊呆了,觉得不可思议。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冷静下来发现双指可以自由操作的多点触摸屏让我们的手机完成各种操作都如丝般顺滑——直观、简单。事实上,正是多点触控让手机的屏幕从显示屏真正变成了操作屏,而同期的诺基亚则落后一个时代,它忘记了那句「科技以人为本」的Slogan。
在产品领域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炫酷其实不重要,体验才重要。微信从不炫酷,但它无处不在。当你的产品炫酷的时候,你就要思考这个炫酷是否具备用户价值。
特斯拉的大屏在炫酷的同时把车内所有操作都进行数字化,并支持在线升级迭代。
iPhone4S的指纹解锁炫酷的同时带给你简洁的安全体验。
炫酷无叶风扇能切实降低噪音。
iPhone X的脸部识别缩短了身份验证的操作流程……
这些都是炫酷而且实用的真实案例,如果你的产品只是炫酷,对不起,产品世界的残酷法则会把你打回原形。
我曾经也无数次地反复点击Path那个炫酷的发布按钮,直到我发现它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预言索尼的最新酷炫的产品——索尼Xperia Touch必将失败!这个把投影仪变成直接操作画面的新设备,酷炫有余、实用不足。
第一,亮度不够,这一点把大多数明亮的场景排除了。
第二,存在一个重要的体验矛盾,当它把画面放得特别大的时候,直接手势操作就会变得无比别扭。
而把投影画面缩小到手势可以自由操作的大小时,人们就会选择iPad这种更加直观的设备,毕竟无论投影多么真实,在平板屏幕上直接操作的体验会远远胜过在木板、地板上划来划去。
最后再加上它1.3万的售价,我觉得如果索尼不对Xperia Touch做根本性的体验调整,三年内必死无疑。信仰也要遵照基本法啊!
二. 炫酷的成本:我们为炫酷放弃了什么?
刚刚分析了炫酷但没有体验价值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很多产品炫酷、也有价值,为什么还是不够流行和成功呢?比如三星带投影的手机——Galaxy Beam。答案是忽略了炫酷的成本。
很多人看到成本以为我说的是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如要实现炫酷的制造成本太高,所以价格贵,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是我要说的成本。因为在IT行业,由于摩尔定律的存在,性能问题导致的成本问题随着时间推移都会解决。
我说的成本是指实现炫酷背后的操作成本和体验成本。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硬件产品经理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取舍。当你强化某一产品特性的时候通常必须弱化另一特性为代价,在经济学上,这叫机会成本。
比如,三星的投影手机,看起来很炫酷,但背后的成本是电池续航严重不足,同时手机变得特别厚,而续航和手机厚度在智能手机时代极其重要。
再来看几个例子:
MOTO X极,联想收购MOTO之后推出的一款手机,号称如何摔都摔不坏,但其背后的代价就是整个机身变得极丑无比,边框可以跑马,一个审美正常的人都不会使用这种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