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央央?:开始注意和观察电梯的按钮面板,是因为觉察到自己因常乘的两部电梯设计细节方面的种种不同而陷入了混乱。电梯常常会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即预设的或已建立的心理模型失效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电梯的操作面板,重新建立心理模型,找到对应的按钮。如果日常常搭乘几部电梯,它们之间的操作规则和心理模型还不一样的话,一是容易让人混乱,二则给人增加了记忆负担,实在是很麻烦。
觉得这一小块可操作区域很有趣很值得分析之后,好奇之下找了不少图进行研究,五花八门的设计实在是让人觉得有点头疼。稍稍汇总分析了一下各种电梯按键设计上的不同和其中的种种不合理之处。
一. 楼层按钮
1. 总体形态问题
△ 总体形态问题
其实这倒是我最没有想到会出现的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梯基本都是规规整整的横向纵向对齐布局。对齐布局之所以会变成我们心目中的常规,我想这有点跟着现代建筑结构来的,一栋大楼,每层很整齐的有几户彼此相邻的人家,然后再上层就是继续按照这个排列逻辑一层层的码。小孩画简笔画的大楼,也是先画个最外的大框,里面再尽量规规整整画对齐的小方块。这种整齐的排布,是我们印象中对「楼」这个概念根深蒂固的认知。
如上图所示的各种非常规造型的电梯按钮,如果应用在日常场合中,是非常失败的。日常生活中的电梯,本就是为了帮助人节约时间的存在,特点是人流量大、使用频次高和注重效率,使用非常规造型的电梯按钮,让人不得不每次都去认知它或者记忆这个操作模型,只能让搭乘者更加烦躁。但是如果将它使用在休闲娱乐的场合的话,窃以为是非常适合的。非日常的场合、闲适的心情和充足的时间,让人有兴致去研究有趣的东西。若是我有幸遇到,也会很开心的掏出手机来拍照的。
2. 按钮材质问题
△ 按钮材质问题
电梯按钮会有楼层数字和按钮一体和分开两种形式,在这里只讨论楼层数字与按钮一体的情况。
按钮常见的材质有银底白字、银底黑字、白底黑字和黑底白字四种(深色彩字、彩底白字类似白底黑字、黑底白字,不另做讨论)。
就识别性进行分析:如上图右侧EPb所示的白底黑字、黑底白字和银底黑字,文字和背景都能形成较大反差,较易识别。但如上图左侧的BO所呈现的银底白字,则识别度相对较低,非正视时较难看清。如S所示的整体银色,也有类似的问题。
就按压之后的响应分析:点击后,按钮需要给人「操作成功」的即时反馈,反馈的形式也与按钮的材质有一定关系。反馈形式中,个人认为通过数字反馈是最优解,描述搭乘电梯的过程,应该是有确定的目标楼层,寻找楼层数字,操作对应数字按钮,确认操作成功,确认到达目标楼层,楼层数字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在选用的示例中,BOP都是白色文字,按压之后,都是数字亮起,银底和黑底都隔绝了光感,底部不发生变化,让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操作的数字上,且BO还通过外圈「漏光」处理来加强反馈。E按压之后应该整个按钮亮起,这也是白底黑字按钮唯一可能的反馈形式,这样的话变化最强烈的反而是底色的变化,反馈够了,但稍显过头。b是仅使用「漏光」进行按压反馈。S目测是比较容易给人带来疑惑的存在,按钮外没什么缝隙,不像是有「漏光」反馈,操作者无法即时的得到「按压是否成功」的反馈(外圈绿色塑料是对0层的强调并非按压按钮的反馈),大概只能通过电梯是否移动进行判断。
3. 为特殊人群设计
如今,许多公共设施及住宅都开始为特殊人群设计,这也正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对特殊人群人文关怀的体现,如铺设的盲道、建筑物前的残疾人通道、地铁站扶手末端的盲文和在交通最便捷的车厢预留的固定轮椅的位置等等。浅层意义上讲,这些设计是为了保证特殊人群能够独立出行;深层意义上来讲,更是维护了他们的尊严、增加了他们自立的可能性。
为特殊人群设计,应当先定义为在不影响普通人使用、不过分增加普通人认知负担的前提下,保证特殊人群能用且较方便的使用它独自出行。现在的电梯也逐渐的开始为特殊人群考虑,但在个人看来,依然问题很多,许多设计并不能称为成功的「为特殊人群设计」。
盲文与按钮
△ 为特殊人群设计1——盲文与按钮
为盲人进行按钮设计,这应该是普及程度最广的一个为特殊人群的设计,形式也比较异彩纷呈。
最常见的应该是像S这样,数字和盲文标记一起放在同个按钮上,应该也是实现成本最低的方法,只需要定制按钮即可。但是个人认为存在的问题是触摸和按压的边界难把握(并不了解盲人的操作模式,只是自己想着觉得会存在这个问题,如有误区望指正)。想象盲人触摸到按钮区域,开始试图摸索确认数字寻找排布规律的状态。摸清楚盲文应该是要施加一定力度来触摸的,但又要避免把按钮按下。不管容不容易像这样误操作了,这样很容易让盲人处于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
U和c勉强算是一个类型的设计,黑色区域放置楼层数字和盲文标记,按钮提供操作,这样的分隔处理就回避了上面说的问题。但这两者对比,同样也暴露了一个问题,U对亲密性原则的考虑不足。看U的排布,大概是对「对齐」有过分执着的工业设计师的作品。排布非常均匀,但黑色区域和按钮的对应关系,不能一目了然的看清或摸清,我们要利用「阅读是从左往右」的经验或者是判断最小重复单元方能正确的操作。而c这样的互相咬合的设计则用了外型的匹配来让这两者形成自然的关联,是个相对较好的设计。
X的设计比较中正,保证了盲人能识别,也保证了不给普通人增加识别负担,也很美观,但也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不仔细说它了。J和T是个人觉得比较好的设计,用和整个面板相同的原材料制作盲文区域,与对应楼层按钮紧密排列,既不过分干扰普通人识别,也方便盲人操作。不过盲文区域的设计上T要比J略胜一筹,盲文排布在同一块板上,方便顺延触碰。
禁忌数字问题
△ 为特殊人群设计2——禁忌数字问题
无论东西方,都有一些数字禁忌,西方不喜欢「13」,中国要避开「4」,国内的电梯设计,要避开数字的话也就这些。要回避这些数字的话,情况有两种:第一种如图A,直接跳过这个楼层,这个情况非常多见;第二种如图e,有这个楼层,但用别的命名方式避免直接提到它。我没有实际见识过第二种情况,也有点好奇这种情况盲文要如何描述禁忌数字。但第一种跳过楼层的情况,对普通人而言,可以说只会造成一些小困扰,但对盲人而言,简直是灾难性的。真正为盲人设计,考虑到要照顾他们使用的电梯,应该如图J一般,采用易发现和记忆的简单规则。但如图f所示的这个电梯,是我实际搭过的、对普通人尚且很麻烦对盲人简直是个灾难的电梯。数字横向排布且不是从左下角开始,缺少2、4、13、14、24楼。对于普通人而言完全没办法用寻找倍数规律的方法来快速找到所需楼层,只能在理解横向排布规律之后,逐行扫视查看或者根据数字大小在大致高度扫视寻找。对于盲人的话,暗自揣测一下他们的操作模式:摸索下部按钮,大致判断列数,因为没有2没有4,数字开头本身缺乏连贯性,可能要摸索两行按钮才能判断排列规则,然后根据列数和排列规则,向上寻找自己的目标楼层,但因缺少13、14、24,数字规律相当于重建了两次,又加大了找到目标楼层的难度。总而言之,要有禁忌数字的话,就别横向排布,更别流于形式的添加盲文为盲人考虑。
跳出按钮设计说一句题外话,即使电梯面板设计的很好,为盲人考虑的很周到,都还是不够的。据个人所见,考虑到按键盲文设计的电梯,还是没有抵达目标楼层的声音反馈,如果盲人独自乘梯,如何判断自己正确的抵达了目标楼层?电梯门开了,但门口没有人等着的情况,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考虑到这一点的话,电梯最好是能有个开门报楼层的功能,不仅能方便盲人,也能方便低头族们。
残疾人操作面板
△ 为特殊人群设计3——残疾人操作面板
除了考虑盲人之外,有的电梯还会考虑到残疾人。普通的按钮一般都在门边右侧中部,空间上来说总归还是偏角落的位置,对于残疾人,不借助工具的话,无论是精准的到角落的位置还是操作偏上部的按钮,都是很吃力的。如今,不少公共设施内部都在电梯的左右侧中部,单独设有方便残疾人操作的按钮面板,如图Z所示。图Y中,单独有残疾人操作面板,但却同样安在偏角落的位置,可以说是没有理解这一操作面板的使用场景。
4. 排列方向问题
横向与纵向
△ 排列方向问题1——横向与纵向
楼层按钮绝大部分都是规规矩矩的横纵对齐模式,在讲总体形态问题时已经讲过,这种排列方式应该是根据人们对现代建筑建立的心理模型而来,而在横纵对齐排布之下,有且仅有横向与纵向排布两种模式。
如图O、K,采取的是横向排布模式,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