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网站或是App,搜索功能几乎成了标配,在其间占据着或轻或重的位置。一方面,搜索可以帮助用户节约时间、直达目的;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户主动表达意愿的一个窗口,可以帮助搜集用户需求、引导用户行为。
在不同业务类型、不同场景下,搜索的定位和形式可能大不相同,有没有一种通用的思路,可以cover住各类搜索的体验设计呢?
我最近把玩了30+个App,涉及搜索、资讯、知识、电商、社交、视频、音乐、导航、工具、O2O、生活服务等十几种类别,归纳总结了搜索设计的一些套路和设计形式,将其拆解开来,与大家分享、探讨。大家可以结合自家的业务类型、具体的应用场景,选取适合的形式,提升搜索体验。
搜索体验的「三度」
打造满意的搜索体验,需做好三个「度」:速度、温度、准确度。
速度指让用户更快得到搜索结果、完成搜索过程。
温度指搜索过程人性化,易于理解和操作,让用户感到贴心、甚至是惊喜。
准确度指搜索结果准确,符合用户期望。
乍一看,速度和准确度似乎与技术更相关,跟设计没啥关系。但其实三者相辅相成,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而带有温度的设计,提升搜索的效率和体验,让用户搜得更快、更准、更舒心。
搜索体验的设计拆解
我们可以把搜索拆解为三个部分:搜索入口、搜索过程、搜索结果。
搜索过程又可拆解为三个动作:点击搜索框/icon → 输入文字/字符 → 点击搜索按钮/关键词。每个动作触发后,都会有相应反馈。
△ 搜索过程及反馈
接下来我会将各个部分拆分开来,分析体验设计的要点。结构及目录见下图:
△ 本文结构与目录
第一部分 搜索入口
搜索入口具有提示和引导作用,常见的有4种:
- 独立的一级tab
- 搜索框
- 搜索icon
- 隐藏式搜索框/icon
△ 四类搜索入口形式
1. 独立的一级tab
把一个独立的tab作为搜索入口,整个tab页面围绕搜索功能进行展开。这一整页,为搜索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很大空间,可以做各种尝试,适合将搜索作为重要流量入口的App。
代表有App Store、Twitter、新浪微博。App Store、Twitter的tab页面中只保留了搜索框和搜索热词推荐。新浪微博的尝试更加丰富,包括分类、话题以及不同类型的推荐,运营的空间更大。
2. 搜索框
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大多居于页面顶部,较为醒目。有些App在滑动页面时,还会将搜索框吸顶显示,便于用户随时使用。
搜索框内一般会有预设文案,提示用户可搜索的关键词类型。目前越来越多的App(尤其是电商类)把搜索框作为运营的入口,放入一些热词、活动、新品/新功能等,并且不局限于一个词,可能是一个字、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句子。
△ 搜索框中的预设文案
3. 搜索icon
搜索icon应用广泛,位置一般在页面右上角。相对搜索框来说,搜索icon的引导性稍差,运营空间也有限,但可以节约导航栏空间,适合于将搜索作为辅助功能的场景。
比如得到的今日学习模块,以feed流的形式,展示用户每天的学习任务。这个模块预设功能是浏览、收听,且内容有限(只包括用户付费订阅的内容和平台为该用户个性化推荐的内容),搜索在此仅仅是辅助功能,所以将入口弱化。并且得到将此处搜索设定为全局搜索(搜索全App),可以引导用户发现更多内容,避免出现无结果/少结果的情况。
△ 得到今日学习模块
4. 隐藏式搜索框/icon
这种形式的搜索功能是被弱化的,入口在主页上不可见,有的折叠在其它入口中,有的可通过手势唤起。
典型的一种是下拉出现搜索框:平时搜索入口隐藏,不占用空间,需要时又可下拉迅速呼出。微信和iOS桌面、备忘录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第二部分 搜索过程
搜索过程是提高搜索体验的关键部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点击搜索框/icon → 输入文字/字符 → 点击搜索按钮/关键词。
第一阶段的反馈如下:
- 跳转:跳转到搜索页
- 激活:激活搜索框,光标闪烁,并显示引导文案
- 调起:调起搜索键盘
- 搜索页
本文的搜索页,指点击搜索框/icon后跳转的页面。
搜索页包括两部分,搜索栏和辅助区(搜索栏以外的部分)。进入搜索页后,一般默认调起搜索键盘。
△ 搜索页结构
1. 搜索栏
搜索栏有两种常见的形式:
△ 搜索栏形式
两种形式区别在于按钮的设计,前者有「返回」和「搜索」两个按钮,后者仅有「取消」按钮。这里「返回」和「取消」功能相同,都是结束搜索,返回上页。
因为调起的键盘通常为搜索键盘,自带「搜索」按钮,并且从操作连贯性方面来说,键盘上的搜索按钮更符合用户习惯。所以目前大多数App在界面上仅保留了取消按钮,这样也更利于用户聚焦。
有些App突破了传统搜索框样式,采用了更突出的形式(如爱彼迎)。还有些增加了图片、语音、二维码识别的入口,这也为信息输入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2. 辅助区
辅助区主要为用户提供合适的推荐,以提高搜索效率。此外,也兼具运营属性,可以作为推广入口。
辅助区的推荐主要有历史记录、热搜和分类。不同类型的App在设计上有所偏重,如电商类App,热搜可以作为运营入口、为某些品类导量,但工具类App,如印象笔记,搜索功能主要用来查找用户自己的笔记,不具备运营属性,也就不需要热搜。
△ 辅助区中的历史记录、热搜和分类
3. 历史记录
历史记录适用两种场景:
- 搜索词与历史搜索有一定相关性,需要在历史搜索的基础上调整关键词。
- 搜索的关键词,搜索结果可能有更新(如在58搜索酒仙桥三室一厅的租房信息,房源信息可能会增加)、搜索结果之前并未处理完(如在京东搜索加湿器,只浏览了第一页,并未完成购买)或者需要再次搜索(如高德地图中从不同的起点搜索某地、做路线规划),这时需要重新输入关键词。
历史记录能提升重复搜索时的效率,但并非所有的搜索都需要历史记录。如果搜索结果操作较为简单,且通过一次即可完成,那么就可视情况省略。
比如App Store,无论是搜索关键词或者精确的App名称,用户搜到之后,最有可能的动作就是下载。如果不满意,可能会离开,但离开后再搜索同一App的可能性很小,历史记录起到的作用有限。
考虑到搜索页的空间、有效性,通常需要控制历史记录的数目和时间范围。
历史记录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标签式,一种是列表式。标签式节约空间,列表式扩展性强(可以展示更详细的信息,也可支持收藏、删除等操作)。
考虑到隐私问题,历史记录一般支持删除。删除有两种,一种是删除单条,一种是清空所有。删除单条功能多见于列表式,一些标签类的也可采用长按的方式删除单条(比如淘宝)。
△ 历史记录
需要注意的一点,历史记录只用于搜索初期,后续可在适合的场景下,引导用户使用收藏、订阅、足迹等功能,打造更好的体验。例如,腾讯视频记录观看历史,不但使用户免于搜索,而且可以记录进度。什么值得买,在搜索结果页添加了「关注」按钮,关注后用户可以在首页「关注动态」tab看到持续更新的搜索结果。
△ 更丰富的引导方式
4. 热搜
热搜的作用类似于搜索框中的预设文案,起引导作用。但因为辅助区的空间有限(键盘会遮盖一部分),为尽可能提高利用率,热搜的字数通常会作出限制。
常见的热搜主要有4种:
- 整个平台用户的热搜
- 基于用户的个性化推荐(根据用户资料、轨迹等信息做智能化推荐)
- 平台运营内容(为某些品类引流)
- 推广(商业广告)
热搜的展示形式以标签为主。因为部分热搜是个性化推荐,可能会暴露隐私,一些App还贴心的设置了隐藏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