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效果之前,我和你一样,也无法想象一套?都,是,斜,体?的中文字型会是什么样。
近日,腾讯发布了他们的新字型——「腾讯字库」,一套包含 7000 多汉字、还有日文、拉丁文、英文的斜体字体。
△ 腾讯大楼上的中英文 logo。(图片来源 | Monotype)
腾讯字库由字型设计公司 Monotype 的字体设计师小林章提供指导,字体设计师许瀚文主导中文部分,日文字体设计师土井遼太负责日语假名设计,拉丁文字体设计师 Steve Matteson、Juan Villanueva 也参与了汉字以外的字型设计。
它是一套品牌的定制字体,将会应用在品牌产品的 logo,标题和公司宣传等方面,但并不会被运用在微信或是 QQ 的用户界面——这一点,它或许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
《未来预想图》× 许瀚文:你不知道的「腾讯字库」和字体设计美学
△ 许瀚文,中文字体设计师( Typeface Designer )、文字设计师( Typographer ),毕业于香港理大设计视传学科。现为 Monotype 高级字体设计师,前英国字体公司 Dalton Maag 字型开发员,为英特尔、HP 惠普等设计中文企业字型;信黑体团队字体设计师。 2017 年被杂志 《 HK Tatler 》 选为 「Generation T」香港才俊之一。(图片来源 | Monotype)
Q:腾讯为什么会想要请 Monotype 来设计一套企业定制字体?
许瀚文:明年是腾讯成立 20 周年,对它们来说,用一套统一的字体来「发声」,更能体现企业发展的需要——你不会想要自己和其他公司用同样的字体、毫无个性吧?并且,腾讯旗下有很多产品,比如微信、QQ、腾讯公益等等。现在,腾讯公司对外形象的表现形式都不一样,而腾讯想要统一集团层面整体对外的视觉形象。
Q:腾讯为什么选择了「斜体」这样一种不寻常的定制字体?
许瀚文:其实,腾讯一直以来都对斜体情有独钟,原先的斜体 logo 就有 20 年之久。腾讯觉得, 斜体有一种向前的意味,斜体具有的动感和速度感更能体现他们企业的中心价值——有信心带领科技上的潮流。此前在做一些标题和宣传文字的时候,他们就有把字体弄斜的习惯。所以,这一次腾讯在考虑新字型的时候,请我们一定要做一套斜体,将这种企业文化用视觉方式展现出来。
△ 腾讯字库依旧保留了原先 Logo 的斜体特征,却没有普通的汉字斜体(oblique)的生硬感,并且传递出腾讯「有带领科技信心」的企业价值。(图片来源 | Monotype)
Q:设计斜体字型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吗?
许瀚文:当然啦。因为在汉字的历史里,「斜体」这个概念从未出现过,从篆书、隶书、楷书,到行书和草书,尽管有些笔画,比如「横」会有细微的纵向上的倾斜,但从整体上来看,整个汉字还是平的(正的),重心线也还是垂直的。而从左到右倾斜的斜体概念(oblique)来自西方。正因为汉字的历史没有留下斜体美学的概念,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在字体设计上的经验,和对美感的认知去创造这套字体。
斜体带来的另一个挑战是空间布局。不少汉字的左右空间是不对称的,那我就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它弄斜,否则汉字的结构就会不稳,甚至坍塌。所以我需要对汉字的左右结构有一个或是收缩或是放大的微调。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为团队里的每个设计师对稳定、平衡、空间美感的认知都不同,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沟通,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标准。
另外,我们也花了很多时间去调整每个汉字的斜度和他们组合的视觉效果,最终,它完全不同于在电脑文档上用 oblique 生硬地把字弄斜的模样,你不会感到突兀。
△ 其实,这套字体中每一个字的倾斜度都不同,却让整体更和谐。上排英文字母的视觉倾斜度为 10°,而下排汉字的视觉倾斜度为 8°。 (图片来源 | Monotype)
Q:字型设计的历史上,有过汉字斜体的先例吗?
许瀚文:有过一些,但此前并没有一套完整按照 GB 2312 汉字编码字符标准设计的「真?斜体」。「写研」,这家日本的字型公司曾做过一套完整的日文斜体,里面包括一些汉字。中文字体里也出现过一些斜体设计,但那些以手写体风格居多。并且,这些设计字数不全,在细节的处理上也没有充分考虑视觉效果,所以它们都不能算完整的斜体字体开发案例。但这一次,我做的是真正的「斜体」。也感谢小林章先生这一次给了我很大帮助。
△ 为了适应未来海外市场发展需要,Monotype 的团队也为腾讯开发了一套日文假名字体。 (图片来源 | Monotype)
Q:说到日文,它和汉字的设计理念上有什么区别?
许瀚文:虽然中文和日文都有汉字,但两种文字的基本美学完全不同。我的字体设计理念比较传统,在我看来,一个汉字的重心是否稳固是首要的考量标准,然后才是空间结构。但我发现,日本的设计师会先选择调整笔画之间的空间。这么看来,在美感的认同和汉字的理解上,两国人是不一样的。
另外,日文本身有圆体的传统,所以它们的笔画和形态在视觉上都显得相对圆润。而汉字就算有圆滑的边界,相比日文,怎么看都显得硬朗。我猜,这或许和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也有关系吧。
Q:那和英文相比,中文的字体设计似乎更复杂。这是为什么呢?
许瀚文:没错,因为每一个汉字都不一样,而西文是由单词组成的。
另外,把握汉字的稳定性要比英文难很多。传统的汉字一般会有隐约的「重心点」,而新造的汉字,或者是简体字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点。比如,相比传统的「東」字,简体的「东」由草书演变而来,它的中心就很不明显。并且,每一个汉字的中心其实都不一样,造型千变万化,我就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汉字,这很考验耐心。相比之下,西文字体就方便多了,因为每个字母都有固定的中心点,也有一条固定的下划线来保证一行字的稳定性。
△ 腾讯字库的英文部分也有许多细节上的「特征」。(图片来源 | Monotype)
Q:除了斜体,这套腾讯字库还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许瀚文:我们在字体的细节上加了一些「特征」,比如说在横笔的两端和竖笔的顶部切出了一个斜角。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尽量避开这些特征,因为和西文相比,汉字的数量太多了,而且形态千变万化,在一个笔画上加斜角特征的话,会导致有些字笔画变短,或者重心不稳,甚至会影响辨识度。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考虑,这些特征能添加在什么字上,不能加在什么字上。最后,团队定了一套基本规则:比如,若它不是这个汉字的主笔画,那就可以添加这个斜角特征。按理说 7000 多字不算大项目,但有了「字体特征」这道工序,花的时间也会长一些,但这个过程非常有趣。
△ 设计师花费了许多时间来调整细节切角、笔画转弯处的圆角、点画的平整切口。这些特征并没有被运用在所有笔画中,细节也使得这套字体多了一些个性。 (图片来源 | Monotype)
Q:这套字体会用在什么地方,会出现在我们日常用的微信、QQ界面上吗?
许瀚文:从设计角度来说,这套字体可以被用在所有平台,无论是平面印刷,还是移动端的屏幕。但是因为它是图像化的设计,所以我不建议把这套字体用在内文,那样读者看起来会感到视觉疲劳——因为它是斜体,并且在笔画细节上有许多不太传统的处理方法。相反,作为标题字体上,它会更有趣。所以,腾讯字库目前应该只会用在企业形象的塑造上,例如产品的 logo,广告宣传,网站的标题等。我想,暂时应该不会让它进入微信这样的用户界面,亦或是主文。
△ 采用了新字体后的产品 Logo。相比之前,观众更能感受到视觉上的统一性。 (图片来源 | Monotype)
Q:与标题和 logo 不同,内文的字体设计一般有什么考量?
许瀚文:内文的字体和标题字体的用户体验不一样,它不需要讲究「特征」,而是要让读者把关注点放到内容上去。内文字体一般还是会选择宋体或黑体,并且要看汉字排列在一起后的节奏感是否流畅,重心是否统一,视觉效果上是否能连成一条线,不能太有个性和跳跃感。
Q:那最后这套字体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