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在社交圈刷屏的Teamlab 展览如梦如幻,想知道这位日本艺术家是如何创造的,来看今天这篇专访。
阿里巴巴UED – 王镇雷:200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的猪子寿之并不满足于在工程学院所学的知识,选择了跨学科情报研究的研究生方向,三年后才毕业离开。虽然身处象牙塔,但猪子2001年3月便创立了 Teamlab 团队,至今已有超过400名员工,并且在上海、台北和新加坡设有办事处。
1977年出生的他从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甚至认为“变态”是对那些有创意、有天才想法的人的称呼,也毫不在意别人用变态来称呼他。
猪子曾经一下子退掉正在住的房子,还把其他衣服也都丢了,追求那种“一无所有”的状态,以此来逼迫自己想明白什么才是对他最重要的事。喜欢《海贼王》等日本漫画的他会把公司装修得充满卡通感,他并不认为科技应该像别人常常所描绘得那么深沉和科幻,也不愿意用黑色、蓝色来表达技术的高端。在他眼里,数字媒体、电子技术都是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应该想孩子眼中的卡通世界一样绚丽多彩。
猪子认为,彩虹色才是改变世界的颜色。想必这些也正是 Teamlab 那孩子气十足的 Logo 的来源吧。
与大部分设计师所了解的绘画、平面设计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所涵盖的面更为广阔。Teamlab 团队超过90%的员工都是工程师,但他们根据创意,摇身一变也可以成为画家、数学家已经建筑家。其中,装置艺术更是脱离了屏幕和纸张的范畴,常常通过对整个空间的构建,给予人完全身临其境的感受。
起初,这种跨界艺术并不为设计界所接受。在11年那场“红白”歌会上,Teamlab 为日本偶像团体 ARASHI 创作的一段歌舞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几个舞者和背后的大屏幕完美配合,将彩色方块聚拢又炸裂,整块屏幕都成为了舞者的画板。而这段惊艳的视频不仅在 Twitter 上狂揽近300万次点击,更是引起了另一家以设计为卖点的公司的关注——MUJI。
2015年,MUJI to Sleep 正式上线了(现在叫 MUJI to Relax)。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可能都不知道这款帮助睡眠、播放大自然之声的 App 出自猪子寿之和 Teamlab 之手。不像很多白噪声或睡眠软件都用电子乐的方式来制作声音,Teamlab 坚持必须采集真实的自然之声。
于是18个人的团队走向日本的大自然深处,花费了整整六个月的时间,采集了大海、鸟叫、篝火、山涧、森林、瀑布这六个场景的声音。为此,MUJI 官网还特意制作了一段关于 MUJI to Sleep 的介绍视频,但是因为太过宁静,大家都表示看着看着就被催眠了……
“自然”,是 Teamlab 非常关注的一个主题,在他们的作品里,“自然”元素随处可见。
很多人最爱的 Teamlab 作品是创作自四国深山瀑布的《Waterfall Deep in the Mountains》。Teamlab 在从日本德岛县办展之后并没有直接将设备运回东京,而是冒着危险来到的德岛县一个峡谷里,找到一处深山瀑布,做了一场“自然投影”。
“水是生命之源。因此瀑布也是一种充满了神秘生命力的象徵。而在水流激烈冲落的瀑布之中,花朵盛开着。花朵,会从诞生、生长、结出花蕾、开花,到不久後的凋谢、枯萎、死亡。也就是说,花朵永远地重复着诞生和死亡。”
猪子如此描述着。
水流的每一个动态都是瞬时的永恒,转瞬即逝不再出现,Teamlab 所展示的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是自然界最美的当下。
而除了“自然”以外,“童趣”则是另一个猪子热衷的主题。
Team Island 是 Teamlab 创作的一个主题系列,主张“Learn and Play! Future Park”。在这个 Park 中,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描绘出自己想象当中的东西。猪子认为,人类原本就是极富创造性的生物,用考试或其他“仅有唯一解”的问题训练人,是非常不合理的一件事。所以 Teamlab 有责任让人们感受彼此,共同创作。
在乐园中,小朋友可以把自己画的画通过机器扫描。
然后画上的生物就会被“创造”出来,并且在大屏幕上和大家互动玩耍。
总而言之,这是我见到过最酷的设计团队,最酷的设计,和最酷的设计师。更多 Teamlab 的梦幻作品可以在他们的官网找到,有机会必须要去亲身体验一番。
小编有幸在会议室和猪子老师相处了一个多小时,畅聊 Teamlab 的工作方式、最满意的作品和对未来的展望。
Q:Hi 猪子老师好!本科工程学&研究生情报研究方向的你,当初为什么转向艺术成为一个“变态”设计师呢?
A:首先,从小我就对艺术和科技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要问为什么?我现在的想法是,因为科学和艺术是打开人眼界的东西:科学帮助人把世界看的更清楚,而艺术则能使人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以我们人类的眼球为例,平时所能看到的焦点范围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就好像你看着我的手指就看不到我的脸了)。可惜大多数时候,我们没办法注意到自己看到的内容很有限。
然而,当人们掌握科技之后,就可以预测各种现实的发展,因此可以看到以前所看不到的、想象不到的东西。另一个方面,艺术让我们看到的范围更广泛。举个例子,如何画出“下雨”这个场景?其实早期的画作,大家都通过地面上的积水和雨伞来表达下雨。而现在,小孩子都知道下雨就是画各种各样的线,而在日本浮世绘中,也是通过画很多的线来表述雨——无论哪种形式,你都没有见到雨,是艺术让你感受到了雨。
大学以前,我其实对科学更感兴趣,但发现大学科学讲的更多的是宇宙、原子这些太大或太小的问题。太遥远的东西,就算看清楚也不太重要,所以不看也无所谓了。
Q: 是什么契机让您成立 Teamlab 团队?听说团队超过90%的员工都是工程师,还有很多通才、全才。在融合中会碰撞出什么不一样的火花?会遇到怎么样的困难呢?
A:大学毕业后读研究生,大家都单纯的想要找个可以糊口的工作……但我不管从性格还是为人处事来看,找工作都好像比较难……于是就干脆创业。96年进入大学时,互联网方兴未艾,一切新技术进入视野,所以对这些新的、可能改变世界的东西非常感兴趣。
由此,我觉得如果自己将来能够创造属于这个数码时代的设计,一定会非常有意思。到了新时代,不应该是个人创作,更多应该是集体创作的时代。我认为这个时代是各个专业集合在一起的样子。
不过,虽说是各个专业合作的时代,但 Teamlab 刚成立的时候都是学工程的几个同学,所以刚开始也确实没有赚什么钱。慢慢更多其他工程专业的同学进入之后,才慢慢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工作环境和氛围。
挺意外的是,跨专业的合作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Q:简单描述一下团队的工作日常?
A:早上起得很晚,11点左右,就这样去上班。工作其实也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到了公司之后和大家打个招呼,看看目前的工作进度,提一些建议,然后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Q:人们会用“梦幻”形容Teamlab 团队的数字媒体艺术,能否举例说明设计创意产生的过程?
A:最开始我有想法,觉得人是有边界的,因为边界的存在让人觉得很孤独。那么有没有可能消除这种边界,让人融为一体呢?回想起以前有一种艺术风格叫“点描”——就是近看是一个一个点,但是画完之后远看就是一种整体的画。于是,就想做出一个环境,周围存在各种像素点一般的小点,看起来像是一个整体的画。当我们身临其境的时候,就有一种自己是点的一部分,也是这个大世界的一部分。
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就进入实操阶段,在深圳找到了一个 LED 屏幕厂家,自己设计了一种软件,并寻找建筑师来设计这样一种空间,最终让人能够与其融为一体。
Q: 您最喜欢的一个作品是什么?
A:要从我的作品里选一个真的太难了,简单举三个例子吧。
第一个作品:《漂浮在飘落的花朵中》(Floating in the Falling Universe of Flowers) ,利用设计错觉产生一种所有花朵在空间的感受,时间久了你就无法分清是自己在动,还是花在动,还是整个世界在动。
《漂浮在飘落的花朵中》(Floating in the Falling Universe of Flowers
在《漂浮在飘落的花朵中》(Floating in the Falling Universe of Flowers)中,观众可以使用手机选择、放出蝴蝶,与此同时,漂浮着的花朵持续随着季节的变化,发芽、茁壮、开花、凋谢、枯萎,顿时间,四季的更迭与变化尽收在观众眼前。
第二个作品《无序中的和谐》,是一个互动型电子装置,包含了一组看似无尽的全息图,观众可以进入装置在内部走动。有人走近人像时,它会对观赏者作出反应。装置中的人像也受其它人像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作品和参观者能融为一体。每一位人像都各自演奏着音乐,互相影响,最后所有人演奏的音乐会有着有韵律的节奏,在无序中达到和谐。
《无序中的和谐》(Peace can be Realized Even without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