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魔力大熊 老师的第二篇PPT 进阶教程来咯。PPT 中那么多的动效可以选,该用哪个?怎么做出类似苹果发布会那样酷炫的动画过渡效果?来看今天的干货,实战带你轻松上手!
欢迎关注大熊老师(前今日头条资深交互设计师,现Haobtc 设计总监)的微信公众号「熊掌拨清波」
上期回顾:《做PPT 超过1000个小时后,总结的实用进阶指南》
说到动画,就一定提到迪士尼。
这家伟大的公司除了给观众留下数不清的经典荧屏角色,甚至还给整个动画行业奠定了制作的标杆。
制作人 Ollie Johnston 和 Frank Tomas 在1981年出版了一本动画圣经,名为《The Illusion of Life: Disney Animation》,这本书着重阐述了动画与现实世界物理规则的联系。
下图是书中的提到的12项动画原则之一:夸张
在现实世界物理基础上,夸大动作的幅度,达到表达强烈情绪的效果。
你可能会好奇,明明是说 PPT,为什么要提到迪士尼的动画。
实际上,PPT 里的所有的转场动画(页内动画),也同样遵循这些前人实践总结的经验。
在合理的地方使用有意义的动画,可以帮助你自然的进行幻灯片过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一些有意义的转场(Transition),下图是201509 Apple Event 上,展示 Apple TV 和 TV OS 界面的一个过渡动画:
又如,Apple Watch 宣布与 HERMèS 合作推出表带,画面中经典的伸展动画(当然,该CG动画本身无法使用 Keynote 或者 PPT 完成,需要借助其他软件,比如 Rhino 犀牛):
再比如,像这样的简单转场动画,熟练的人用不了2分钟就可以完成。
但这额外的一点工作量,对于展示效果的提升,确实显而易见(*此处过渡动画形象表现 GPU 计算能力的爬坡):
下图为了展示 iPhone6s 的 A9 芯片,通过转场动画放大并显示手机内部芯片,接着展示文字描述信息,过渡的非常自然:
上面这些例子(WWDC Keynote),都是在幻灯片中使用动画来增强显示效果的极佳案例。
根据类型的不同,我将幻灯片的动画分为两类(以下重点):
- 补间动画(Tween Animation)
- 转场动画(Transition)
几乎所有的幻灯片动画都涵括在这两大类中,以前接触 Flash 的旁友可能对补间动画这个词很熟悉。
补间动画实际上是通过定位两个关键帧,在两者之间补充过渡效果来实现。
其中,时长(Duration)、速率(Speed)都可以微调,通过调整这些 PPT (Keynote)的动画参数,我们可以做出很高级的效果。
我自己在做 PPT 动画时,在两个关键帧之间最常调节的是这几个参数:
- 透明度(Alpha)
- 位置(Position)
- 缩放大小(Scale)
- 旋转角度(Rotate)
比如下图,从左到右,表现了一个几何体的颜色和形状的柔和过渡,只要中间的帧足够多,你几乎看不出生硬的地方。
补间动画就是如此,填补了同一物体在两种不同状态的过渡。
而转场动画,更多情况下是幻灯片制作软件自带的,插在两个页面切换间隙的动画。
在两个页面过渡时,前后页面不一定有相关元素,你可以以很多种方式让前一张幻灯片「消失」,再让后一张幻灯片「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是精心设计,大多数转场都会比较生硬。
由于 PPT 的动画效果和 Keynote 大同小异(除了 Keynote 独有的「神奇移动」等特效,基本的过渡特性差不多),这里先不展开。
下面结合 Keynote 举例,我们开始深入熟悉幻灯片动画的特性。
Keynote 的动画可以强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它的动画系统基于 Quartz Composer,而后者是一个基于节点的视觉编程语言,在 Xcode 中用来处理和渲染视觉数据。
再往前追溯,甚至可以说到苹果跟施乐公司间的一段典故。
总之,Keynote 充分挖掘了 GPU 的计算性能,一系列华丽转场动画刚刚推入市场时,完全碾压同时期的 PowerPoint。
这也让乔老爷在每年(2011年以前)的苹果发布会上,靠它吸尽大家的眼球。
Quartz Composer 的界面长这样,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这篇回答深入了解学习。
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正好翻到了两年前使用 Keynote 来制作的一些动画练习(年代久远,轻拍):
制作像上面这样的的 Keynote 动画,控制基本的起始和结尾参数,配合 Keynote 现成的过渡效果,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下面跟大熊一起通过一个实例了解 keynote 的动画原理和实际操作技巧(我使用的 Keynote 版本是7.0.5,如果你的版本过低,建议升级到最新版本)
打开你的 Keynote,新建一个项目(如下图所示),右侧就是 Keynote 控制动画参数的检查器面板(制作动画最重要的部分)。
我制作了两张幻灯片,第一张在幻灯片正中心写了文本「我是 Slide1」,第二张写了「我是 Slide2」。
- 转场动画效果设为 Object Cube,
- 动画时长(Duration)设为1.5秒,
- 方向(Direction)设为从左到右,
- 触发效果(Start Transition)设定为 On Click (点击时触发),
- 延时(Delay)默认值0.5秒。
然后点击预览(Preview)或者上面工具栏的播放(Play)。
我们看看效果:
非常简单的过渡效果,可能对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来说,太Easy了…接下来跟大熊尝试点别的。
这是另一个 Keynote 案例,我们先看看转场效果:
是不是有点不同,而且看起来复杂很多?其实,除了上面图形元素不同,这个转场动画和上个唯一区别,是使用了「神奇移动」,动画时长1.5秒。
前一张幻灯片,原本落在地图上的几个圆形图标发生了位置和颜色的变化,在后一张幻灯片,它们变成时间轴底部的几个节点。
轻轻松松将前一张幻灯片的地理属性,变为后一张的时间属性,合情合理,十分自然,这种处理手法也比较高级。
这种自然衔接前后幻灯片,补全中间动画的过渡,就是 Apple 引以为傲的「神奇移动」。
可以说,如果要在所有 Keynote 转场动画中只留一种的话,那么非它莫属。
再看这个:
还有这个:
我们说,所谓「神奇移动」,就是记录前后两张幻灯片所有元素的属性,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Diff),然后根据算法,以动画的方式将元素的变化过程展现出来。
下面这张动图,很好的阐述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