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信任经济中的思路解读
江苏华信区块链研究院 刘峰 侯博文
去年伊始,区块链的概念开始逐渐被世人所熟知。
虽然其催化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论是越来越高的比特币价格,还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联盟如R3的成立,这些都让原本驻足在比特币的视野逐步转向了区块链。
至于说区块链是什么?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大概可以这样来理解。区块链是在无需互信的环境下,通过密码学技术让系统所有参与方协作,来共同维护一个可靠账本的系统。
区块链的特性具体有哪些呢?就目前主流认知而言,区块链技术基本观点如下:
第一,系统自身保证其真实性,不需要外在信任背书主体介入。具有去中介化信任特性。同时区块链技术的演进,也有着向多中心化发展的趋势。从R3联盟发布的相关技术可以看到。
第二,整体的技术架构方面有着更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持续性,因为它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架构,不存在单点故障。同时,结合多种共识机制,让整个系统更稳健,更有弹性。
第三,它强安全的加密机制,共识机制不需要第三方的进入,而是通过技术中介,来达成整个交易。而且,加密机制逐渐向可插拔方向发展,为后续兼容更多的加密协议提供了可能性。
第四,因为链上数据只能增加,不能修改的特性,从而决定了交易的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性。
在了解了区块链特性后,结合最近国家对招投标行业的最新动向,思考我们这个无需互信的系统给我们能够带来哪些思路。
首先,根据我们招投标行业中目前存在的一些痛点进行分析,其主要问题主要在以下三点:
第一,信息不透明,地区和行业认识不尽一致,全流程电子化程度还不高,监管电子化明显滞后,全程数据不透明。
第二,运行不规范,有些平台交易、服务和监管职责不清,存在管办不分、行政垄断,交易平台市场化程度不够。
第三,资源不共享,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不够,“信息孤岛”问题依然突出等。
以上这三点既是现实,同时也为我们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方向。
也就是我们的解决问题的点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单纯的信息化上,还更要结合现实,通过考虑成本,行业,分配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出一个能够逐步完善,有效促进招投标行业生长,提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同时,根据“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方案(2017-2019年),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层面对于今后这三年的招投标风向至少包含以下五块:
决策分析大数据化;
企业经营模式商业化;
交易平台市场化专业化;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平台化;
交易平台项目全流程电子化。
这五块既给我们指引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方向,同时又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
但仅仅只是信息化,专业化,智能化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目前整个招投标的信息系统建设和未来三年规划建设,还是不能打通很多数据进入信息系统的环节。
同时跨多职能部门联合共建,共治招投标行业数据的技术也还没有建立起来。紧紧只是打通了招投标平台级别的信息。很多监管,主管部门依然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同时为未来提前解决数据信任的问题,我们利用区块链技术,结合招投标法里的愿景,来给我们的整个系统予以补充,来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第一,流程合规。通过建立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保证了整个招投标流程依法按照既定规则去走,杜绝中心化信息篡改问题,来保障招投标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