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采访一些跨领域的设计师,这是第一期的采访嘉宾 Shadow,一名有十年工作经验、全栈开发、从景观设计跨界到 AI 产品经理的设计师。
志荣:Hi Shadow,要不你先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吧。
Shadow:我是池志炜,也是 Shadow,典型斜杠青年。0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设计学院景观设计专业,同济大学硕士。现在的身份是跨界设计师,从事过景观设计、旅游规划、房地产设计管理、参数化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数据可视化设计等等。同时我也是一名全栈开发者,这几年我自学了深度学习相关的 keras、后端 node.js 和 python。现在在设计圈比较有名的 ARKIE 主担任产品经理/机器学习研究员,同时兼职上海交通大学景观设计课程的老师以及一些朋友的创业团队技术顾问。这几年也在做自媒体,公众号叫 Mixlab,知乎专栏《人工智能设计修炼指南》,目前已经形成500人+的设计师&程序员跨界社群。
志荣: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自学开发的?为什么想学开发?在我的理解里,自学开发对设计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Shadow:08年我一毕业就在自学 Python 和可视化编程,在很多景观项目中我会通过编程的方式来调整 CAD、Sketchup 里的三维设计。在13年的时候我开始学习前端开发,后来跳槽到中兴担任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主要通过 Node.js 来进行 Hybrid APP 的开发,2016年顺手学习了 React Native。到了17年我换了一份工作,在招商银行做用户体验设计,从景观设计到编程开发再到用户体验设计跨度还是蛮大的。在招行做设计的同时我也在做研发的工作,我想帮招行实现一个阿里的鲁班系统,它能自动生成各种 Banner、海报,所以我又自学了深度学习相关的知识。反正有新东西我就会尝试去接触和学习。
志荣:惭愧惭愧,我一名计算机背景出身的设计师掌握的编程技能都没有你多。 你为什么想做一个鲁班系统出来?
Shadow:我希望能通过智能的方式去实现设计。我在08年做景观设计的时候已经在做参数化设计了。在2017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智能化设计这个方向。在我今年离开招商银行的时候,我开发的系统已经有一个可用的版本,可以直接看到具体的效果,而且生成一张 Banner 是没有问题的。
志荣:17年上半年我当时看过 ARKIE 的产品,我觉得改善空间还是蛮大的,你觉得你在招商银行做的自动化生成设计系统比他们做的好吗?
Shadow:好不好更多是主观意识,主要看你用了哪一种方法。ARKIE 希望做到一句话生成一张海报,他们当时用的方法需要很有经验的设计师来给出不同的模板和规则,例如配色、排版、字体等等。当时我把2017年 ARKIE 的主要做法给研究出来了,也是差不多的原理,通过把模板动态化和参数化,就可以做到一个模板生成100种设计。只要提供的模板质量够高,每张 Banner 的效果都是能保证的。但鲁班的做法不一样,它是基于阿里所有的 Banner 数据来进行机器学习,抽象出相应的规则。
志荣:听说你在业余时间独立开发了挺多 APP,能大概跟我们分享一下么?
Shadow:没问题。几年前我做了一个基于 LBS 的明信片应用,名叫 Spyfari,这是我第一次用 React Native 来开发的,整个开发花了很长时间,大概三个月左右。只要你拍了一张照片,它可以根据你地理位置自动生成一句话,合成一张明信片。这句话是怎么自动生成呢?通过 GPS 定位我就能确定用户的地理位置在哪,然后将预置的语料显示出来,包括各种诗词歌赋,它们都是通过爬虫的方式找来的。我还尝试做过一个在本地运行的抓图应用,把整个网站的图片都合成一张长图,最后自动加些字成为一张海报。对了,我还做聊天机器人 ACE Land,它是一个根据用户时间推荐内容的人工智能助手 App。这 APP 主要调用了图灵机器人的接口,但最后发现这不是我想做的主要方向。在其他业余时间里我也做过一些小程序的开发。我很喜欢做一些「图+文字」 的结合,还有我比较注重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减少用户的输入,用户主需要输入一张图片或者打几个字就行了,这样用户的操作成本能降到最低。
△ Spyfari相关截图
志荣:其实一个人开发一个应用花了三个月不是很久,我之前开发一个应用也差不多这个节奏。(当时听到「三个月开发时间是很长的」 ,心有点痛。)做了这么久设计,你觉得设计是什么?
Shadow:先插个题外话,我觉得设计有两种状态,一种甲方是自己,这时候你会很享受设计和思考的过程,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用考虑太多商业化问题,这样的设计比较纯粹。另外一种甲方是其他人,这时候我就要思考甲方是怎么想的,设计起来比较受限。回到正题,设计是什么?我觉得是应用一些你掌握的设计「原材料」 去巧妙地解决问题。这个设计「原材料」 包括你掌握的技能、景观设计时采用的材料、用户体验设计用的心理学、交互的流程甚至是开发的代码。就像在菜市场买不同的食物,通过各种烹饪方式做出一道道菜来。这十年我做了各种不同的设计,我觉得原材料可以不一样,但方法和本质是一样的,设计思维是一致的。
志荣:我非常认同你的观点,我觉得设计师应该拥有一技多能,「一技」 是指设计思维,「多能」 跟你说的原材料差不多,广泛的技能和知识,这样你做设计时思考才会更全面,并且通过设计思维从不同方面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下一个问题,你在 AI&Design 领域深耕这么久,你觉得现在的 AI 是什么?
Shadow:这个问题其实挺宽泛的。怎么说呢,现在的人工智能要看你智能到哪个程度。它可以很弱智但也属于人工智能的一种。所谓的「很弱智」 是指通过很简单的规则和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但其中的一些数据处理我可能用了深度学习,这样也属于人工智能,但听起来没那么高端。现在行业里很多人喜欢说自己解决问题时用了对抗生成网络或者深度学习,无论你用了什么方法,你解决的问题都是同一个问题,只是最后评估效果时看哪个方法更好一点。所以我觉得 AI 是什么,我觉得它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它跟设计是平行的。
志荣:嗯,有道理。我之前觉得 AI 就是一种设计方法。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深度学习也是解决问题的其中一种方法、一种技术。下一个话题,要不我们深入聊一下 AI 和设计结合的案例?
Shadow:好的。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叫小库科技的公司?它通过人工智能来做建筑设计,但它背后的原理、实现的方式就跟 ARKIE 用人工智能生成海报的原理很不一样。建筑方向的人工智能更多是把精力放在知识图谱的构建还有 CNN 的分类上。
志荣:为什么建筑设计要做知识图谱?
Shadow:因为建筑里有很多规范。例如一个小区,它的层高应该是多少,容积率是多少,每一个套房的户型和面积是多少,每一户拥有几房间,每一个房间的面积也是根据总体面积来定义的。这一些的背后都有很强的规范和要求。
志荣:所以 ARKIE 是没有做这些规范和知识图谱的,因为设计涵括了主观因素,比较抽象,很难用规范来构建美学的知识图谱。
Shadow:对,我之前在招行的时候就想过做一个美学的知识图谱出来,但很难做知识的分类。例如「对称」 这个词,它到底是算在布局还是视觉的平衡力?我很难定义每个知识的节点和它们的关系。但建筑领域不是纯设计方向的,它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规范和要求,它们都是强制型的,所以是有可能做成知识图谱的。
志荣:之前看过一篇关于通过机器学习改造汽车底盘的案例,这家名叫 Hack rod 先3D打印了一个汽车底盘,然后在赛车时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取不同的真实数据,然后让机器在虚拟环境中不断学习、不断自动地改变底盘的结构。我想了解一下,建筑设计能用类似的方法以及结合知识图谱来实现设计么?
Shadow:建筑设计用这种方法不太现实,因为这么做必须要先把建筑建起来,成本非常高。你说的方法更多是数据驱动的形式,现在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有类似的思维,例如参数化设计。但这时候已经设计好模型,并不会去改进。如果要实现改进,就需要一个仿真器来实现,这是难点之一。按我的认知,结构设计是有仿真器的,因为力学的仿真系统已经非常成熟的,比如桥梁的设计,可以通过不断地仿真、不断地调节参数使桥梁设计达到最好的状态。但是建筑设计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它能容纳多少人,每个时间段的人流分布是怎样的,还有各种主观因素,包括设计感、商业化、甲方的个人喜好,建筑设计不是一个纯理性的设计,所以很难把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模拟。
Shadow:我再举一个关于珠宝设计的例子。现在用户数据的获取越来越简单,加上3D打印、纳米微雕等技术的成熟,结合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定制珠宝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的珠宝设计流程比较长,设计师需要客户或自己的创意灵感手绘出设计草图,并以这个为蓝本不断修改,然后根据珠宝设计图制作珠宝模板,再用手工雕蜡起版或者用电脑 CAD 起版,然后倒模、执模、镶嵌、抛光和表面处理,最后品质检验和出具证书。人工智能珠宝设计师在给出最终的珠宝设计图前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让机器获取用户的个人数据,包括声音、身高、体重、心率还有个人喜好,以及用户选择的材质、符号、重量等珠宝参数,然后将这些数据可视化,结合相关的算法生成不一样的设计,最后让用户寻找最喜欢的3D珠宝模型。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