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七年产品经理,我每天仍在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那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了解用户。互联网让所有的产品、品牌与用户的距离都史无前例的近了,这让懂得用户需求的公司飞速发展,而让与用户脱轨的公司迅速被淘汰。产品经理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大脑中的商业创意连接起来,创造出具有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产品,因此了解用户是重中之重。
这个时代变化速度飞快,不断有新的文化、群体出现,仅仅一两年自己可能就要落伍。我在网易校园招聘与应届毕业生交流时,常有强烈的代沟感,他们中间流行什么?他们怎么理解互联网?这些疑问萦绕在头,迫使我去深入理解他们的想法。虽然很残酷,但这个行业永远都是年轻人的世界,优秀创业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所以我们除了每天持续的了解用户,哪里还有别的办法?
电子音乐为什么快速的流行起来了?
在网易云音乐里的的电子音乐评论区里,经常可以看到「抖腿党、滚键盘党」,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亚文化。此外,还有「tobu神教、A神」等等看不明白的词,电子乐粉丝们在对它们顶礼膜拜。作为一个快30岁的产品经理,如何才能理解粉丝们的行为?
生于80年代的我,在初中时开始接触流行音乐,开始对香港的明星着迷:Beyond、张国荣、陈奕迅……他们是80后们共同的喜好。进入高中之后,在女朋友的影响下开始接触摇滚、金属,对欧美音乐的喜欢一发不可收拾,至今最爱的乐队Guns N’ Roses、Nightwish就是在那时候着迷。之后音乐口味就固定下来,很少再去尝试别的风格。
在去研究电子音乐粉丝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把电子和DJ、土嗨联系在了一起,本能的讨厌那种在迪厅里旋律很low、歌词更low的音乐。这是人的天性,天生的自我防御机制。但网易云音乐用户热爱分享的特性,让我发现电子音乐的流行速度越来越快,电子歌单播放量常常轻松破十万,歌单下面的讨论也很热烈。
电子音乐的达人格外活跃,平均每天使用频次远高于整体用户平均水平。我感觉有必要去研究他们,电子很可能像80年代的摇滚一样,影响一代人。
为了让自己更了解这群关键的用户,我没有让公司的用研团队来支持,而是自己去开展用户研究。我观察粉丝们在电子乐下面的评论,开始了解什么是EDM、House。还发现了电子乐的流行,和竞技游戏视频以及直播有很大的关系,这和当年网吧的CS让很多人认识了Nightwish、网游的帮战指挥战让很多人知道了张杰的《着魔》类似。我和电子达人们聊了很多天,问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电子音乐?怎么接触到的?为什么会喜欢上?平时哪里去找好听的电子音乐?和同好们在哪里交流等等。由此发现:
- 电子粉丝们是很鄙视土嗨的,首当其冲是「电音之王」王绎龙。
- 电子粉丝们非常关注全球百大DJ排行榜,在中国最著名的电子艺人有Avicii、Ti?sto、Tobu等。
- 在中国的流行是从一个个小圈子开始的,都是年轻人,很多游戏群体是最初传播开始的种子用户。
- 更高阶的用户,会将电子音乐、太空和科幻电影联系在一起,他们会更偏爱带一些迷幻的风格。
- 更加硬核的玩家,开始集合在一起成为普及、创作电子音乐的团体。
- 中国第一首电子音乐,其实是86版西游记的主题曲。向许镜清老先生致敬。
这是在2014年下半年网易云音乐从意见领袖走向大众用户时期,我对电子音乐粉丝做的研究。尽管当时在各个音乐排行榜上,Top 10里看不见电子乐,但我们仍根据研究结果判断电子乐是未来。我们不遗余力的鼓励电子音乐达人们做歌单、做电台、在首页上进行推广、和国内的电子音乐推广团体进行合作,并将电子风格排到了仅次于流行、摇滚、民谣之后。于是,国内的电子音乐爱好者大部分都来到了网易云音乐,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社区氛围,电子风格相关的歌单、评论、达人数量,都成为国内音乐平台最多的,而那时,网易云音乐才刚上线一年半。
当2015年《Fade》在国内突然火起来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了。时至今日,它在网易云音乐热歌榜上仍占据Top 3,评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4万,知乎的用户对这个现象也有讨论:如何看待网易云音乐歌曲Fade在短短一个月内破十万评论?引用某知乎用户的典型回答:刚开始觉得电音是土嗨,一入云村才发现真正的电音根本就是炫酷又高大上好吗!很能够代表大众用户的心声。
作为产品经理,我对音乐的理解并不专业,但一定要亲力亲为的去研究用户、理解他们,要拿到第一手的资料。只有深入理解了用户,才能作出准确而迅速的判断,电子音乐从小众人群走到今天街头店面的背景音乐都是《Fade》的流行度,只有短短的一两年时间,网易云音乐抓住这期间的机会获取大量活跃用户,这是与研究用户密不可分的。
在《Fade》流行之后,我又发现了一个现象:高逼格的电子音乐粉丝,会有看不惯这类大众流行现象的心理,他们会说出更专业的电子乐分类词汇、还不流行的电子艺人,以让大众用户们知难而退。而这个现象,与以前《中国好声音》里选手演唱某首歌,导致这首歌很多人围观,原本最初的粉丝则与新来的人争吵,是同样的道理。此所谓鄙视链。
为什么一定要亲力亲为的研究用户?
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产品规划、开发的节奏还是以季度来计算,而现在已经是以周来计。传统的用研团队投入资源去做,即便是简化流程匹配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往往也需要一个月拿到用户研究的结果。从时间这个客观条件上,已经不允许产品经理每次都向用研提需求然后直接拿结果这样的工作模式了。对于要求快速的用户研究,产品经理必须亲力亲为。
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决策时间相比几年前更短,如果产品经理平时没有积累对用户足够的了解,临时抱佛脚就和赌博一样。理解用户非一日之功,就如同高僧打坐参禅一样,每天的积累都让产品经理的功力更深,久而久之就是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最忌讳的是产品经理只了解自己熟悉领域的用户,而对其他用户群视而不见。互联网从业者大部分都是25到35岁的城市白领,对小学生、中学生、老人、蓝领,对二次元、娱乐时尚圈、城乡结合部的流行文化等等可能都不了解,如果不亲力亲为,很难让自己体会到大众用户的需求。
传统的用户研究方法现在如何运用?
互联网的用户研究方法,得益于2000年前后Nielsen Norman Group大力推广的以用户为中心(UCD)的设计方法,我们今天所提到的UX、UE等词,都是自那时候而起。Nielsen Norman Group是由Donald Norman和Jakob Nielsen创立的,前者是《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的作者,这两本书基本上是互联网产品经理、设计师必读书目。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在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在此之前,国内关于用户研究、产品经理、交互设计、UI设计的职责定义都有些傻傻分不清楚。这个方法在中国的传播,可谓是给互联网人洗了一遍脑,大家对UX和UE两个词语的涵义区分都会争论好久,时至今日知乎上一定还可以看到这类问题。那段时间(2008-2009年)刚好是我大学即将毕业刚刚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对我而言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新鲜的概念,简直就像电影《黄金时代》里描绘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另外一本同样奠定UCD设计方法地位的书是《用户体验的要素》,作者是Garrett · J.J。这本书在国内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超过了《设计心理学》。从它面世起已经8年了,我依然能在产品经理面试题中经常看到应聘者引用这本书的方法。即,在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五个要素上分析产品。还记得UCDChina这个网站吗,虽然已经消失在网络上,但它曾经不遗余力的在国内推广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多少人因它而走向了互联网UE相关的岗位,向它致敬。
互联网发展实在太快,UCD概念的发展不到二十年时间,Nielsen Norman Group倡导的用户研究方法就已经不在互联网的中心舞台,用户研究这个岗位的热门程度也逐年下降。传统的方法和执行方式已经不适应越来越快的互联网节奏,无论是让公司内部的用户研究团队做大规模的研究,还是让咨询、调研公司代为执行,它的执行效率和性价比都已经逐渐跟不上新的研究方式。
总而言之,对于产品团队,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用户研究的能力,每一天观察产品数据的变化、阅读用户在线反馈、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搜索关键字观察用户关于产品的言论、不停的和用户交流等等。
但传统经典的方法依然是了解用户的必经途径,是产品经理必须要去掌握的,也只有产品经理主导用户研究,才能让用户研究带来最大的价值。
因为:产品经理、设计师、程序员是战斗在一线的人,产品经理是最了解产品的人。而用户研究员是辅助角色,就像打Dota游戏,有人主攻,有人辅助。用户研究员对产品业务、市场情况的了解不及产品经理,而用户研究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了解产品和市场,需要对业务的核心诉求了如指掌,才能筛选到合适的用户去研究,才能问出合适的问题。因此,除了用户研究员自身需要懂产品、懂业务、懂设计之外,更要求产品经理懂用户研究、掌握研究方法。
用户研究部门在互联网公司中往往属于公共资源,有时会因为架构调整、资源调配、人员变动而跟不上产品的节奏。从宏观的架构角度上讲,只有产品经理掌握主导用户研究,才能避免遇到突然资源不足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产品发展初期,产品经理可能有很多项需要做用户研究的需求,如果自己不掌握方法,那全部都依赖于用研人员,结果就是贻误战机。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