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社交用户体验设计部 YU:人类似乎天生对不对称、不和谐的事物有厌烦心理,并且想要去纠正这些“错误”,简而言之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强迫症”。而小红点则完美利用了这一人性的弱点,它就像白嫩脸颊上长出的一颗小痘痘,让人忍住不去要去挤破它。因此,小红点也成为了一把产品运营利器,只要投放在某个业务入口,就几乎没有用户会对它熟视无睹,而当用户忍不住要去轻触消除它时,产品侧为业务导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那么问题来了,用户喜欢小红点吗?在Google和必应上搜索关键词“App小红点”,几乎有一半的搜索结果是“教你如何消除小红点”。
一项数据显示,在用户卸载App的7大原因中,“烦人的消息提醒”一项高居榜首,而小红点作为提醒引导的形式之一也难逃其咎。
可见,用户对小红点实在是喜欢不起来。但是,让用户如此厌烦的小红点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如果没有小红点,用户将无法第一时间知道男神女神给自己回了微信,无法最快得知自己关注的淘宝店铺刚刚上架了新品,也会错过最新的优惠活动和刚刚上线的有趣功能。
小红点之所以变成烦人的“小妖精”,究其原因,其实是产品侧和用户侧的目标不一致造成的。产品侧想要向用户推广新功能新业务,但这些不一定是用户需要的,甚至会打扰到用户。所以,如何权衡好小红点的业务目标和用户体验,是一项可以认真讨论的议题。
小红点的起源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追溯一下小红点的起源。小红点到底是由谁最先发明的呢?众说纷纭,其中一个比较受大众认同的说法是,小红点最早来自于黑莓手机系统。在诺基亚仍一统天下的时代,新消息的提醒为图标+数字的形式,更像是Web端的处理方式。黑莓在2009年推出的9700系列,其搭载的黑莓系统开始使用了带星号的小红点形式。
而在小红点的专利归属上,Apple公司成为了最终赢家。Apple公司于2013年注册了相关专利,并在iOS系统上开始正式使用,小红点由此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在iOS界面设计指南中,Apple公司对涉及小红点的推送通知规范也有明确的阐述:
无论设备被锁屏还是在使用中,app都能随时利用通知来提供及时和重要的信息。每个通知都包含应用名称、一个app图标以及一条消息。通知的到来也可能伴随声音提示,以及app图标右上角小红点角标的出现和更新。Android随后跟进模仿了这一设计样式,小红点成为了通用设计的规范。如今,小红点的身影在各个App中几乎无处不在,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变得密不可分起来。
小红点的类型及主要的使用场景
随着众多App的功能不断丰富,内容的更新日渐频繁,为了增加各个业务的曝光率,提升相关页面的触达率,大量的小红点被投放在各个业务入口。原本形式单一的小红点,也随之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以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需求。
众所周知,手机QQ是一款功能丰富的社交产品,其涉及到的各种业务数不胜数,如果各个业务线随心所欲的在自己的业务入口投放各种样式的红点,对用户而言无疑是个灾难。为了保证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手机QQ的QUI规范就对小红点的类型进行了归类整理,这里再简单梳理其主要对应的使用场景。
1. 小红点
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红点类型,也是小红点的最初形态,一般被投放在业务入口处,用于内容、功能或动态更新的提醒。
2. 小红点+数字
由基础的小红点样式演化而来,可以展示未读消息的数量,一般用于比如QQ,微信,QQ空间,朋友圈等社交场景,在有新的好友信息,新的点赞或评论时显示。
3. 文字红点
文字内容主要有“免费”“热门”“新”“new”等,主要用于上新、免费、限时抢购等运营活动,直观的文字内容如“免费”一般能强烈的吸引用户的点击欲望。
4. 异形红点
App功能和场景不断拓展,使得小红点形式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拥有了更多的形态,虽然与基础样式的小红点已经有很大差别,但是其仍然承担了小红点的功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仍然是小红点。结合图标或内容缩略图的异形红点让用户对内容有了提前预知,主要用于强力推送的运营活动场景。
以上的几种小红点类型,基本涵盖了目前市面上所有App的基础小红点形式。还有各类App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设计了更多个性化的小红点形式,这里就不一一细数。当然,小红点不是孤立使用的,一项功能或业务的运营涉及多个层级多个入口,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是多种小红点形式结合使用的。
小红点的几个设计细节
说到小红点的设计,有些同学可能会想,一个红色的小圆点,有什么好设计的?当然,使用基础的小红点样式,无疑是最省时省力的做法。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未经思考设计而投放的小红点,不仅让用户产生强烈的厌烦心理,而过多的小红点也会导致用户免疫,影响业务导流的效果。
那么,如何设计好小红点呢。在这里根据平时项目的经验以及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小红点设计的几个细节:
1. 清晰的路径导向
每当一项业务有新的动态消息或上新的内容时,都要在业务入口处投放小红点以把用户引导到最终页面,但投放的小红点往往会出现断层的情况,用户在一步步轻触到达最终的页面后戛然而止,不清楚产品侧想给他展示什么内容。
如下图App中,在底部的tabbar的首页tab投放了小红点,但是在页面内容中却看不到与小红点相关的内容。而在消息tab上没有投放小红点,却在消息列表里却出现了小红点,这样提醒引导出现了信息断层,容易导致用户产生困惑。
针对这一问题,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是倒推法,即从最终要投放小红点的末级页面开始,不断的向上一层级的页面倒推,思考每一个层级业务入口投放小红点的合理性,如此一来每个页面层级的小红点也能继承起来,给用户以清晰的路径导向。
2. 符合用户预期
对于小红点的投放,也要注意每个页面层级前后信息的一致性,以符合用户的预期。
如下图App中,右上角的消息入口显示红点+数字5,轻触进入下一层级后,显示的小红点数字为1+2+1=4,与上一层级的数字5不一致,导致与用户原本的预期产生偏差,而产品本身的专业性也会受到用户质疑。
3. 友好的消除策略
在投放小红点之前,应先确定好小红点的消除策略,大部分App采用触过即消的策略,还有一些App则需要到达最后的页面层级,其上几个层级入口的小红点才会消除。而部分App为了对业务入口进行强引导,在用户轻触后小红点仍然存在,这无疑是在挑战用户的底线,甚至还有可能导致用户卸载App。
笔者正在使用的Behance这款App,首页右上角的红点,无论尝试多少次轻触进入最后层级的页面,都无法成功将其消除,实在是令人如鲠在喉,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也遇到相同的问题。
而手机QQ早在2014年就上线的小红点“一键下班”功能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设计案例,拖拽消除小红点的操作便捷又有趣味性,一键清除小红点之后简直是神清气爽,可见从小细节上给用户带更好的体验多么重要。
拖拽消除背后的设计故事:《让创意落地!QQ手机版5.0“一键下班”设计小结》
4. 更多样的小红点
形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