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日报 –?胡莹 :“如果你不知道该用什么字体的时候,就用 Helvetica 吧。”
这句话在平面设计界广为流传,它当然是句玩笑,但也一语道出 Helvetica 在社会中的广泛适用性。
2010 年 5 月,纽约字体设计师 Cyrus Highsmith 做过一个实验:如何度过没有 Helvetica 的一天,限制条件是避开出现 Helvetica 的任何一个场合,初看这好像算不得什么高难度挑战,但那一天,他几乎寸步难行。
他想到了要避开使用互联网,甚至删除了电脑系统里内置的 Helvetica 字体,也告诫自己不去坐纽约地铁和公交(因为地铁站和公交站的指示牌用的都是 Helvetica),包括一些他熟知的使用 Helvetica 的品牌,都被他划进了这一天的“禁区”里。
△ ?Helvetica 用于纽约地铁系统的引导标示
但 Helvetica 出现的频率,比他预估得更为频繁。
绝大多数衣物上的洗涤说明,早餐食用的酸奶盒,《纽约时报》上的股票版块,电视遥控器……都有 Helvetica ,为此他不得不翻箱倒柜找出旧 T 恤和军裤来穿,放弃酸奶改吃水果,晚上回家不看电视转而打开用 Electra 体印刷的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
他在买东西时甚至发现信用卡和美元账单上也都是 Helvetica,他感受到自己身处一个被 Helvetica 字体统治的时代。
正如 Pentagram 五角设计合伙人 Michael Bierut 所说:“无论你朝哪里看,你总是能看到各种字体。但其中一种可能是你见得最多的,那就是 Helvetica。它们存在着,仿佛原本就是环境的一部分,他们就好像空气,或是重力。”
它成为无数场合的默认字体,甚至专门有人著书和拍摄纪录片来讲述 Helvetica 风靡全球的故事。今年是 Helvetica 诞生 60 周年,西班牙工作室 Husmee 与纸制公司 Arjowiggins 合作邀请了 19 位平面设计师,推出了一系列向 Helvetica 致敬的海报。
那为何偏偏是这款字体呢?为什么它一面世就能迅速打开市场,继而在过去 60 年保持着新鲜持久的生命力?
它不是无衬线字体的拓荒者,但它一面世就获得市场上的成功
这里需要先厘清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的区别,这是西文字体的两大分类,像我们写论文时最常用的 Times New Roman 就属于衬线字体,而 Helvetica 则是无衬线字体中的代表。区分有无衬线主要是指字形比划末端的装饰细节部分,直白来讲,衬线字体的每一笔画末尾都像是有个小尾巴,而无衬线字体笔画的末端则看上去光秃秃的,毫无装饰性。
△ ?UrbanFonts.com 制作的无衬线字体与衬线字体对比的信息图表
早在 19 世纪早期,无衬线字体就出现了,最初被人看作是对衬线字体进行了拙劣改造后的“丑八怪”,主要是画广告牌的师傅和石匠在使用。
但随着工业化的展开,无衬线字体的使用频率也在显著上升,那些显得过于老套、传统的古典衬线字体,已经不适合于广告宣传的需求,因为无衬线字体更容易被绘制和做版。
但直到一个世纪之后,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主义”浪潮,席卷整个欧洲进而影响到美国,讲求“明确目的性,且能有效传达信息”的无衬线字体才真正开始发挥社会影响力。
20 世纪上半叶最流行的,是由柏林字体公司 H. Berthold AG 开发的无衬线字体 Akzidenz Grotesk ,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在设计圈也非常流行,平面设计师们纷纷向出版与印刷机构推荐使用这款字体。
而发行 Helvetica 的 Haas’ sche Schriftgiesserei AG 公司,也曾于 1943 年开发过一款无衬线字体 Normal Grotesk,在二战后也拥有了不小市场。另有不少小公司也看到了无衬线字体的市场潜力,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 ?H. Berthold AG 开发的无衬线字体 Akzidenz Grotesk
也就是说,Helvetica 当时不是以一个开拓者的角色出现,面对的不仅不是空白市场,甚至称得上竞争激烈。
Haas’ sche Schriftgiesserei AG 公司的总经理 Eduard Hoffmann 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请来设计师 Max Miedinger 为公司设计一款新字体,在咨询了许多业内专业的意见后,Eduard Hoffmann 确信开发出一款不带任何装饰性、完全朴素的字体,一定会受到设计师们的热捧,进而有机会成为大公司印刷广告的专用字体。
△ ?Eduard Hoffmann
△ ?Max Miedinger
1957 年 6 月,Helvetica(最早版本的名称为 New Haas Grotesk)在卢塞恩的“平面 57”博览会上正式对外发布。
△ ?Helvetica(最早版本的名称为 New Haas Grotesk)
之后 Hoffmann 又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如何说服巴塞尔的化工巨头们的广告部门,来接受 Helvetica,他邀请了不少重量级的平面设计师和版式设计师,专门为 Helvetica 制作广告宣传页和市场产品手册,Helvetica 渐成印刷业新宠,成功填满了 Haas’ sche Schriftgiesserei AG 公司的订购单。
它仅仅在发布一年半后,就成为了当时无衬线字体霸主 Akzidenz Grotesk 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 ?Helvetica 与三个相近字体的区别
Helvetica 的诞生:从包豪斯到瑞士国际主义
Helvetica 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瑞士。
战后欧洲急需重建,平面设计经历了一段时间不长的停滞。到 1950 年代,联邦德国与瑞士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平面设计风格,它强调干净、客观、易读、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精准,很快在全世界流行开来,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国际主义风格的根源应该说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一脉相承的,参与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运动的两个关键人物西奥·巴尔莫和马克斯·比尔,都是毕业于包豪斯的瑞士平面设计师。
而 Helvetica 的诞生、发展以及广泛采用,则呼应了现代设计对更加中性的无衬线字体的需求,是国际主义风格的典型产物。它赶上了瑞士字体排印学的黄金时代,又诞生于刚刚经历政治改革、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的欧洲,有一种说法是,Helvetica 的成功就植根于当时的这种实用主义之上。
它看上去是一种没有风格也无关乎情绪表达的字体,简洁、直率、清晰,这也是 Eduard Hoffmann 和 Max Miedinger 造这款字体的初衷,抛弃个性独特的字体造型,走一条相对简洁、朴素、低调的路线,两人并没有刻意想要去呈现国际视野的想法,亦没有为它强行加入某种价值观,它只是准确地传达了瑞士精神的核心理念: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