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UED:人才是整个组织生态当中非常重要的资产,我们怎么去做人力的增值?并且在面对一些新科技和新技术到来的时候,如何变化应对?
各位早上好,现场观看直播的其他设计师伙伴们,大家好。
我昨天和辛向阳老师在微信上交流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大概十几兆。意味着我和辛老师第一次认识都产生了数据。产生数据这件事情就非常的有趣,为什么呢?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并不只是讲AI。人才是整个组织生态当中非常重要的资产,我们怎么去做人力的增值?并且在面对一些新科技和新技术到来的时候,如何变化应对?这次我和大家谈谈在生态里,尤其是做UED这样的人群,怎么样做好自主学习。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做人才系统是不是碰到了外部的竞争?其实阿里目前的工作状态已经变成一个很大的生态。我们在里面碰到一个很重的问题:“人才本身的思考如何去进化?”只有让思考进化,我们才能够去提高所谓企业的竞争力。我们所做这件事情不是为了在人才上面去竞争,而是要把自己的价值继续发挥下去。我承接了阿里巴巴UED大学的工作,本身就是帮助内部同学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毕竟这是一个要做102年的企业,我们不可能用单一的方式,去回避新科技部分的到来。所以我们要找到自己不断往前的力量。
从公司的生态来谈这个事情,大部分人在认识我们的时候,都会觉得这家公司做了很多事情,但我们要以简单的方式来看。生态之间是共生互助的,我们所面临的工作本身挑战在外部部分就不一样。但我们会去思考,在这个生态过程当中到底有些东西在产生改变。
我们自下而上来看整个业务,大部分人能够看到我们在做偏向前台的业务。而在整个集团战略当中,我们称为“小前台、大中台”。阿里很多商业上的成功,遮盖了我们在技术上的突破。目前我们的很多工作已经进入到所谓的“无人区”,就是找不到可以参照的样本,所以必须要开创一条新的路。比如金流和物流在整个中国市场蓬勃发展,但是是很多外部企业不知道,也不知道怎么样做这样的借鉴和学习。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又带动了很多西方思考的方法,来帮助我们面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改变。在过程中会听到一些新的概念,比如说进入到所谓大数据赋能的时代。这时候我们内部也在做本身组织的观察和反馈。
在场的各位,你认为目前所在的公司属于哪个形态?如果你是UED,你在整个组织工作当中分成了哪一块?能不能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呢?我们发现,人群在整个组织生态当中也在产生变化,很可能同时并存在好几个地方。
我们既做小前端,也在做中台的赋能。组织结构的搭建需要相互匹配业务场景和人员的能力,所以我们通过BCG和阿里研究院和内部组织的观察,帮我们梳理出这几种平台型企业的状态。在场的各位,你是否明确的知道你所在的组织到了哪个阶段?而你在这个阶段是否能有个好的成长空间?学习本身这件事情和组织行为是有很大的关系。
举个例子,做公益捐赠时对于消费者,或者对于捐赠人来讲,他不知道捐赠的东西到了哪里,捐给谁了,是否被很好的利用。当我们提供了全程可追溯的系统,你能够知道爱心到了哪里,是否有分配的过程。
第二个例子,钉钉。大部分人认为钉钉是商务应用。钉钉做的事情,不仅是让大家在上下游当中更好的链接,也开始有自己的电商旗舰店,开始接入到出行、商旅的部分。在既有中小企业碰到出差、报销等等问题,钉钉都可以很好解决。钉钉其实也能成为一个小的生态入口,它不单单只是一个商业应用,而且解决了中小企业在发展生态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三个例子,高德地图。它不仅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城市的变化过程。这三个例子都是所谓企业的能力向外显现的过程,我们将这件事情代入进来,来看内部的真实情况。
最近阿里有一个分享,谈到能力是否能够向上提升。我们在建构一个信用体系,而这个体系既是面向群体,又是面向个人的。正因为我们在做信用这件事情,所以需要更多其他领域的专业人进来组织。可想而知,如果我们找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来做UED,他们的岗位和贡献又怎么去定夺?我们反过来思考,向他们学习,内化,帮助内部UED同学发展这些能力,而这些混合的东西继续在我们的生态中成为一个互相牵引的力量。
我介绍一下内部晋升的时候常常有一些对谈和思考,每次小伙伴的复盘都特别触动人心。我总结了一下,两个字,一个是听。如果你想要重新倾听和了解一个人时,你的状态应该是这样子的。在内部我们要求设计师真的以用户为中心,要做到完全倾听这一点。我们生活在用户的生活当中,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引领生活经验共性化的先驱者,这是一个本质不变的概念。
第二,我们经历了这么多数据的产生,看到各种各样用户画像,而这些东西就像我们经过了一趟旅行之后带回的纪念品。纪念品本身提醒着我们曾经去过哪里。对于设计师而言,用户行为的积累能帮助你看到这个轨迹,能够去同理。在每天生活实践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是什么,需要的变化是什么,如何在思考上走在他们前面,去引领他。
最近在杭州有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这对生活的有什么影响?我发现这些单车开始出现在小区门口,改变了用户原本的行为路径。原本该去开车、搭公交车的,突然之间聚集在小区门口下载客户端。下载客户端这个事情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点,接下来他们要思考如何借车还车,这成为用户行为轨迹当中另外一个数据产生的过程。
对我而言,我的问题也是比较大。因为当这个车子本身有预定功能时,对原有的行程时间就产生了改变。这件事情对我真的有意义吗,我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而这些东西对未来来说,它对生活的影响是什么,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做的观察。
引用另外一个外部专家的意见来谈一下这点。从AI智能这部分来看体验设计,它提到几个重要的关键点来解释这些人才的发展。他说这些工作将是未来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关系,展现同理心,演示特殊技能,制造美的物品。你会发现这些抽象的概念其实和我们做用户体验这件事情是不谋而合的。但是他没有具体去描述这是哪个职业,的确在我们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当中,就是往这个方向去走。这是我们在整个外部环境和所谓组织生态当中参考的一些观点,所以接下来谈一下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昨天和国内一些高校老师有一些对话,我们做自己内部的人才系统概念。很多人说我们做这些事情是不是要教一些新的技能,新的工具。不是的,昨天谈到很多企业文化的事情,对阿里来说文化是很重要的部分,当你带着外部企业文化来到阿里时,有些事情进行到最后并不是专业的问题,而是一群人在一起共同的相信,是不是能够打破在无人区中的困局。文化作为基础,能够帮助进来的这些伙伴们慢慢找到在这个专业体系里有效的发展。
今年我们也在思考用户体验设计师,如何能够在中国的业务场景当中保持特色,并且和西方形成一个有效的结合,能够持续的发展。这个过程当中,不是赋于大家新技能和新工具,而是帮助大家思考,作为一个设计师在专业场景中面向外部竞争和新技术引入时,一起去做讨论。
举个最近在谈的例子,在内部有这么多的课程分类,但最主要的事情还是UED的文化,我们会谈体验方法。但往上走之后,我们会谈到领导力,还有关于中台赋能的事情。UDE大学运营了一年之后,参与进来的UED讲师大概有50多位。在自己内部原创课程已经超过15个,它是带有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方法。并且覆盖集团内部大概1300多UED同学。
这是我们在内部工作的情况,把真实工作场景的需要和面向外部的竞争以及文化这三件事情必须融合在一起。
举个例子,在最早期我们谈流量运营,对于设计师来说想要让自己的设计有效,就必须争取到数据。当数据很好的时候,似乎你的设计价值就是高的。所以在第一个阶段,大家会谈我们心中要有数据,导入一个数据只是为了设计的结果更有效。当时界面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这是大家进来时第一个适应的阶段。
往下走会发现在互联网产业中,特别在阿里的工作方法跟其它地方不同。过去的情况是,当我们在做前台需求时,中间能力有一些缺乏,我们就期望有一个所谓的后台或者中台的东西补上,这些缺乏的东西就会用人肉方式补上,完成目前的设计。
而对于前台的需求来讲,慢慢会孵化成一个可以向中台赋能的状态把缺失的这些能力补上。这个过程呈现了自循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