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 Graphiq 设计主管 Samantha Zhang。她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传播学系、西北大学整合营销传播硕士项目。她所在的公司坐落于拥有「全美最美日落」的 Santa Barbara——她还从这美丽的日落中找到了设计灵感。她是一位「全栈设计师」,还经营着自己的设计博客。最近,她在著名的设计网络杂志 A List Apart 上发表了文章: Learning from Lego: A Step Forward in Modular Web Design。
△ ? Samantha Zhang
我们聊了聊:
- 少年时代的兴趣怎样历经波折终成事业
- 在美国大学里如何把握机会为工作做准备
- 创业公司战略转型与设计师的职业发展
- 全栈设计师的利弊
- 设计师写代码——最大化「设计效率」
- 怎么学习编程技能
- 怎么在工作之余提高设计技能
- 如何看待「全栈焦虑症」?
- 聊聊数据可视化中的配色问题
- 业余项目的坚持与管理
Samantha: 大家好,我叫 Samantha,中文名字叫张冰昕。现在在 Graphiq 这家公司做 Design Lead 。
12岁开始用「记事本」写网页
Riceman:
Samantha 是我在复旦的学姐,比我大两级。复旦曾经有一个组织叫复旦学生网,Samantha 担任过它的 CEO 。那我们从你在复旦的经历讲起吧,你在复旦念的是什么专业?
Samantha:
我念的是新闻学院传播学系。现在做设计师,中间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转折。这个故事从没考大学就开始了。我从小就喜欢计算机,喜欢设计,机缘巧合,我们当时的初中有一节电脑课,一个学期就在教我们写HTML,而且是从记事本写,是不带任何编译器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接触所谓的编程。其实大家也知道,静态其实不算是编程。
Riceman:
那时候觉得用记事本写网页的都是超级高手。
Samantha:
当时学校的理念确实很好,如果从 Frontpage 或是 DreamWeaver 入手,在我看来在网页这方面就是走上了歧途啊。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在自学网页。当时对于写网页的逻辑和做设计是同样有兴趣的,也和天赋也有点关系,设计对我来说上手很快,至少比编程快,所以就渐渐地做越来越多的设计,与此同时就上了高中。我当时给自己的规划是要读计算机的本科,然后读MBA,然后读心理学的博士。非常幼稚的人生规划。
所以我选了语数外+物理作为上海高考的选项,就想做理科生。物理当时成绩还不错,但是我们高二的时候,一个很好的物理老师跳槽了,空降了一个不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大家就开始在课堂上不务正业,整个班级就是温水里煮青蛙,如果不趁早找一个解决的出路的话,大家就是二本见。为了上一个好学校,又基于自己完全没有自制力,我就转去选了历史,当时我们学校最强的方向。这样就一入宅门深似海,作为文科生就不能学计算机,也不能学工商管理,也不能学心理,我当时规划的人生路上的三个专业都通通不能学了。
我当时拿了一本复旦的选专业的书,翻来翻去只有传播学有很多像管理学导论,心理学导论,市场营销,统计基础之类的非常广的文科大课。我当时也不知道读文科可以干什么,估计还是想要转方向;也没有计划要出国,只要基本上大学毕业能找到一个工作,那专业就不是那么重要,我就挑了一个面最广的专业。
人生的转折点——美国西北大学「24小时编程马拉松」第一名
张挠挠:
我觉得 Samantha 这个经历里特别励志的一点就是你从小就发现自己在设计上非常有天赋和兴趣,当中又经历了理科、文科、传播学,最后又回到了设计这一行,最后这一步转行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Samantha:
对,最后这一步转行就一下子跳到了从复旦毕业去读了西北大学。当时真的很幸运能拿到西北大学的整合营销传播系的录取,去了之后我第一个星期就跑去就业指导的办公室说「老师,如果我毕业不想做传统的市场营销,想去做设计类的,你觉得我的研究生应该怎么规划」。然后那个老师很 nice 但又特别无辜地瞪着我说,「我觉得你不该规划,你根本就是跑错了地方」。国际生转专业有一大串的麻烦,我当时也不觉得可行。
△ ? 西北大学
真正的转折是当时有一个 http://imo.im 到西北办了一个编程马拉松的比赛,我就和一个复旦学生网当过技术总监的学弟一起组队去参加编程马拉松。当时是23个小时,用了 http://imo.im 在线聊天的接口做一款应用,我们编了一个回合制的多人射击的游戏,其实很简单的一个游戏,你给的指令是从聊天的 API 走的,你们一边互相射击还能一边聊天这样,但我们的想法比较新,就赢了这个比赛。那次的第二名是几个人有不同的日程表,然后大家怎么样去找一个共同的时间点去开会的一个应用。
「我是这门课里最好的设计师,你要不要和我组队?」
Samantha:
赢了那个比赛以后就在校内小有名气,那个时候收到一门课的邀请,它的宗旨是让不同学院的人一起组队做应用,还能赚学分。商学院的人在表达和演讲方面就很占据优势,但是他们的主意呢,设计师和工程师同学又不是特别喜欢……那个时候觉得我自己组一个队希望比较渺茫,就想看看商学院当中是不是能够凑巧有个好点子。我听到了一个点子,觉得挺有兴趣的,就走过去和他说,「我大概是这个屋子里最好的设计师,你要不要拉我进你的队?」
后来我自己也意识到这句话挺荒谬的,他不太相信我,就用商学院的人特有的一种非常礼貌的方式告诉我说他已经找了个工程师,要去问一下那个工程师的意见再联系我。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到那个编程马拉松——他的工程师就在那个马拉松里得了第二名的队上。那个工程师极力推荐我,我们就愉快地组了个队,几经波折,当中调整过很多次方向,最后做了一个 iPad 上的记笔记的应用。当时我觉得和过家家似的,还成立了公司,都是那个商学院的人的主意啦,当时前三天有三千多的下载。
这个工程师六月份要毕业,就开始面试,他告诉我说有一个很酷的公司在 Santa Babara,这家很酷的公司就是 Graphiq 的前身,叫 Findthebest。他拿到了很多 offer,但最后去了Findthebest。等到十二月我找工作的时候,他就开始把我捞过去面试。我是在温暖的地方长大的,当时在芝加哥的冰天雪地里,他给我发他在海边的躺椅上喝饮料,太阳正好……然后我就去了。你们有空也可以来一下,我们公司非常非常漂亮,就在山上俯瞰大海。
△ ? Graphiq 办公室看最美日落
Riceman:
这样听上去感觉一切都顺风顺水的。你从复旦毕业,去到西北一个跟传播学相关的专业,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非常好的专业,到了学校以后参加编程马拉松,和MBA、工程师一起组队做项目,顺理成章地就到了你现在的公司,这当中就是这么顺利的吗?
Samantha:
没有。因为现在是往回看,感觉唯一成功的一条路就带到今天了,但其实这当中是无比地纠结,无比地焦虑,无比地风险高。我每一次都是压线进,传播学的录取分是多少,我就是多少分,就是这么险。GRE当时考了三次,第一次成绩出来,我同学根本就不相信我考了那个分,还觉得我是不是答题卡填错了,然后第二次去考GRE,就遇到了一个百年难遇的GRE出了以前的旧题,然后全部人取消成绩那次,就被我给遇上了。我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打算出国,绩点就是浮云啊,就是在复旦学生网努力写前端代码、做设计。申请的时候我的绩点是3.17,也没有人相信我能申请到西北。我现在也觉得很难相信。
Riceman: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说我一定要转设计,放弃了传播学?
Samantha:
其实我一直没有放弃啊,当时的状态是我很想待在美国,也很想做设计,但是如果我做不了设计的话,我总要给自己另一条出路。当时我是市场营销、用户体验和前端设计这三个方向一起在找工作,感觉特别辛苦。我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全栈的人,好处就是自己可以做很多东西、很近地去了解很多东西,尤其是别人和你说这个东西不能做的时候,你不至于说「好吧那就不做」;别人把数据给你看的时候,你也不至于说他给我看什么那就是什么。但问题是你的面铺得越广,你起步或是你真的做出点什么东西的时间会非常地长。
Graphiq 的前世今生
张挠挠:
那么 Graphiq 是做什么的?你在公司里面的工作内容又是什么?
Samantha:
Graphiq 做的是现在非常火的 knowledge graph —— 知识图谱。比如说现在你去 Google 搜 iPhone 7,它会给你一堆相关的网页比如苹果的官网;Google 现在也有一些 Knowledge cards,它会把专门的信息直接先呈现给你。但对于目前的搜索引擎来说,大部分的信息是没有结构的,它不能理解这篇关于 iPhone 7 的文章到底谈了哪几个方面、是什么观点。我们想要做的是树状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