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听到这个词是在前两年的一次分享上,当时就觉得这个内容很好。正好最近赶上公司内分享,自己也尝试总结了一下,分享给大家。
一、什么是 affordance
1. 关于词汇
这个词,国内有很多翻译版本——示能、功能可供性、承担特质、直观功能、预设用途、可操作暗示、支应性、示能性等。目前「功能可供性」使用较多。但无论通过哪个词汇来讲,可能都不会很清晰的传达其含义。
2. 关于来源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于1977年最早提出 affordance 的概念,Affordance 认为人知觉到的内容是事物提供的行为可能,而事物提供的这种行为可能就被称为可供性,简单来说,它就是指环境为人/动物的行为提供的一种可能性。
例1
我们的祖先会拿树枝做武器,而树枝上并未标明自己可以做武器,而是因为树枝的粗细、硬度、锋利度等物理属性恰好为人提供了相应的可供性。
例2
一个与膝同高的水平、平整、有一定延伸以及一定硬度的石头,那么它可提供相对应的人/动物「坐下」。也就是说具有上述属性的石头能够为对应的人/动物「坐下行为」提供可供性。
例3
公司门口的停车柱子,与手同高、面积合理、平整、水平、坚硬的物理属性为「放瓶子」的动作提供了可供性,即使它建造出来的作用不是用来放瓶子。
我们生活中的的任何行动、创新其实都是在发现环境中的这种可能性。
3. Affordance 的特点
不同的可供性不分主次
吉布森认为一个物品的不同 affordance 是没有差别的,不存在主次之分,好坏之分。比如同一块石头,它既可以提供坐下,也可以堆砌成墙,也可以拿来玩。
跨越主客观的二分法
它既是物理也是心理,也什么都不是,它同时存在于人/动物与环境之间。
- 它是客观的,比如一个与膝同高的水平、平整、有一定延伸以及一定硬度的表面它是「可供坐下的」,那么存在这个属性的物体一定可以坐下,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
- 它也是主观的,如果没有动物的存在,「可供坐下」就会因为没有对象而失去存在的逻辑。
决定了环境的可供性的因素
环境的属性
指环境的物理属性,吉布森用自己的概念定义了环境的三种基本属性 —— 介质「MEDIUM」、实体「SUBSTANCES」、表面「SUFACES」。
空气和水是介质,可以在其中移动,它也为视觉提供了可供性;另外,实体是混合的,它不允许动物在其中移动;人类的活动都是在表面上发生。
行为者的行动能力
同时事物的可供性也受每个人/动物能力的影响,比如和之前同样属性的石头可以为一个成年人的坐下提供了相应的可供性,但是对于一个婴儿、昆虫或大象来说就不见的会有同样的结果。
4. 直接认知论
Affordance 是吉布森的直接知觉论的核心内容,直接知觉论是吉布森发展出的一种与当时绝大多数认知理论(间接知觉论)相冲突的知觉理,其中「视崖实验」较为经典。
- 直接知觉论强调的是意义就在环境之中,感知者不需要做什么赋以意义的推论,只需要从环境中拾取信息,认为感知不只是一种主观行为。
- 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是间接的,强调的是人对信息的加工,将视网膜接受到的内容通过大脑加工转变为关于环境的知觉。
所以,Affordance 是一种区别于当时的间接认知论的新的世界观,同时这种新视角、新的认知角度也为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设计中的 affordance
1. 唐纳德·诺曼
诺曼是第一个在设计中引入 affordance 概念的人,他在《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中文版名为《设计心理学》)中提及该概念并且由于这本书的流行,Affordance 随之也被更多人接触到,包括设计师以及用户。
门
诺曼举的一个经典例子,该死的门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它,有的是推、有的是拉、有的还会是日式推拉门,因为门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方式打开的可能性。而错误的操作并不能打开每一扇门。
相较于吉布森,诺曼更强调一定情境下可以被知觉到的可供性(perceived affordance)的意义,在设计中,它不但与个人的实际能力有关,还将受到心理因素和文化或经验等的影响。
产品设计中的心理学
英国铁路局发现他们用强化玻璃做外板筑起的旅客候车棚经常被人砸碎,而且破坏速度不亚于修复速度。后来,他们用三合板代替了强化玻璃,这种破坏公物的行为就很少再发生——尽管砸烂三合板和砸烂玻璃费的力气差不多。
因为在当时人们的视角里,玻璃是透明的、能被砸碎。而木材通常坚硬、不透明、可用于雕刻或涂画。
所以,才会有史上最淡定的贼,抡锤五分钟砸银行防爆玻璃。
事物的真实属性与用户的心智模型不匹配:在锤子哥的视角里,玻璃是透明的、可轻易被砸碎。但防爆玻璃的加工并非如此。
这种现象在人机交互设计中更为明显:每个人都会在产品使用中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如果心智模型与产品设计不匹配,就会导致操作错误,造成不良后果。
从较冷的外面进到屋子,为了快速调整室内温度。通常人们会把温度调到最高,等到温度适合,再降低空调温度。
但其实空调只有「全速运转」和「关闭」两种状态,所以上述操作不会快速让空调温度快速变高。
环境的限制因素
- 结构限制:相机的电池为长方体,但仍有多种可插入相机的可能,优秀的设计运用结构的限制,让只有一个角度可以插入电池槽。
- 含义限制:内容的含义,依靠我们对情景之外的世界的理解,这种知识可以提供有效的操作线索,比如帽子是用来遮阳的,那么他一定是戴在头部。
- 文化限制:一些已经被人接受的文化惯例也可以用来限制物品的操作方法,在熟悉的文化环境,即使没遇见过的人我们也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当置身于一种不熟悉的场景里,原有的文化标准不适用,就会感到反感。
- 逻辑限制:物体间关系应存在空间或功能上的逻辑,如果两个开关控制两盏灯,那么左边的开关应该控制左边的灯。
诺曼所说的其实并非全是真正意义上的 affordance,其实是感知上的 affordance。诺曼认为,在设计中,我们更关心的是可以被感知的 affordance 。
Affordance 可嵌套父子层级
1991年,William. W. Gaver 将吉布森的 affordance 以不同于诺曼的认识带入到 HCI 领域, Gaver 引入了吉布森的 affordance 可嵌套的观点,即一个 affordance 可嵌套在另一个父级 affordance 下也可以向下嵌套一个子级 affordance,比如拉一个门把手的 affordance 是嵌套于打开门这个 affordance 下的 。
2. 深泽直人
深泽直人也是通过诺曼和吉布森了解到的可供性。深泽直人说他是1989年左右听到这个词的,而诺曼那本书1988年出版,当时是叫做《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深泽直人认为 affordance 是一种认知论,是人处理物品时判断不致于出错的基准。
Without Thought / 无意识设计或直觉设计
人会在无意识情况下对「刚刚好」的环境作出相应反应,而「刚刚好」的环境会对一定场景下的人产生「吸引力」,「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是无意识设计的意义所在。
同样还是上面那个属性的石头,它在一个疲惫人的眼前就会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让其坐下。
很多设计师力图否定约定俗成的设计,用自己的思想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样就无形中加重了人们的「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