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Vivian 的履历简直就像是在看一条设计师养成的黄金路线 —— 在卡内基梅隆学习设计,毕业后就加入了炙手可热的 Facebook,当同龄人还在思考如何在技术岗位上更上一层楼时,她已经成为了硅谷独角兽公司中国区的设计经理。和 Vivian 约访之前,我的脑海中就有一个自信张扬、雷厉风行的形象。
然而访谈的那天,Vivian 先从自己人生的低谷聊了起来。因为父母在美国工作的缘故,从三岁起她就开始了在北京、西安、上海、波士顿,不同城市和国家之间辗转的生活。在北京上小学时,她是 「别人家的孩子」,一路顺风顺水。初中时,她到了美国定居,一下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她变得没有朋友、无法与人沟通、甚至没有了自信。
Vivian 说直到今天,她仍然在找回自信的过程中。
那段被迫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童年,让 Vivian 比一般的留学生更加眷恋家乡,在她看来中国才是最安全、最温暖的地方。同时,这段经历也让她变得更加谦卑和坚韧。不论面对怎么样的困难,她都相信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
一、所谓初心:从无知的无能到有知的无能
UX Coffee: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做设计的?
Vivian:我找到设计这条路其实还是比较迷茫的。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因为父母觉得画画只是一个爱好,不可以作为事业来发展。直到高中我才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画画。申请大学的时候,我其实也不太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就报了十所不同的大学,每一所几乎都是不一样的专业。我申请卡内基梅隆的设计学院是因为这是一个可以结合美术、科技和人文的专业,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既能继续自己的艺术生涯,又可以赚钱的事业。
UX Coffee:现在的社会论调里常常鼓励大家在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论调?
Vivian:我觉得这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如果你有非常明确的规划当然很好,我身边有很多设计师从小就热爱编程、设计,现在做得也非常好。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当你没有这样的规划时,最重要的是抓住一些改变的机会,在看到机会时,勇敢地、甚至是无所顾虑地去抓住它们。不要说不,去尝试一下,才能慢慢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
UX Coffee:在卡内基梅隆学习设计时,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吗?
Vivian: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学第一天,老师走进课堂就在白板上画了一条线,然后把线划分了四个节点,分别是 unconsciously incompetent (无意识的无能)、consciously incompetent (有意识的无能)、consciously competent(有意识的有能)和 unconsciously incompetent (无意识的有能)。老师当时说了一句话,你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到 CMU,可能在高中的时候学习都还不错,觉得自己都是很有知识的人,觉得自己是「有意识的有能」,但其实你们走进这个课堂时,都还在「无意识的无能」之中。
这个开场白算是给了所有学生一个下马威吧。老师想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才能走到「有意识的有能」。后来每当我遇到新的挑战时,我也都会意识到每一个开始都是从「无知的无能」开始的。
△ 每一个新的挑战都是从「无知的无能」开始的
UX Coffee:大二的时候,你去了 Frog 实习,这是一家业界很有名气的设计公司。你是怎么拿到这个实习的?
Vivian:大学的时候除了上课,我自己也做了很多课外项目。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全班同学都被布置了同样的课题,做出来的东西也难免大同小异。到了招聘会的时候,评审官就会觉得所有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很难让他们记住你。所以我在平时做了一些新的项目,让自己的作品集和跟其他同学有所不同。为了让招聘官注意到我,我还做了一个「为什么要雇用我的八个理由」的小册子,里面放了自己的插画,做成了可以放进钱包的大小。里面的内容其实很无厘头,比如说「 I don’t take much space (我不是那么占地儿)」之类的,但这让面试官记住了我,甚至到了第二年招聘会的时候,还会有面试官记得这个册子,我觉得这可能就是 Frog 给我机会的原因吧。
UX Coffee:面试 Facebook 的时候你也做了特别的准备吗?
Vivian: Facebook 当时在寻找对产品设计有激情、有潜力的人。那时我在学校有一群喜欢自己开发 app 的朋友们,我也常凑热闹跟他们一起尝试。所以我的作品集里会有很多移动端和网页端应用的作品。我当时做的第一个 iOS 应用是在我完全没有用过 iPhone 的情况下完成的。虽然结果还很不成熟,但因为这些作品,我有了和 Facebook 面试的机会,然后很幸运地以三个月合同工的身份加入了 Facebook 。现在我看应届生们的作品集时,也是希望能从中看到他们学习的意愿和成长的潜力。
UX Coffee:后来你从合同工转成了正式员工,这个过程什么样的?你觉得你做对了哪些事情?
Vivian: 刚加入公司的时候真的什么都不懂,总害怕自己哪天就被炒鱿鱼了,怕有一天被大家看穿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我就鼓起干劲,经常熬夜加班。除了努力,我的老板后来还告诉了我另一个我被留下的原因 —— 爱问问题。我以前碰到问题时常常会先自己思考。但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自己琢磨是很难的,所以我刚到公司时就逼着自己多问问题。我发现有很多设计师喜欢埋头苦干,我觉得学会问问题也是工作中的重要技能。
二、那些 Facebook 教会我的事
UX Coffee:在你正式加入 Facebook 后不久,接手的项目就是改版首页内容 Newsfeed(新鲜事)的设计,当时你设计的大框架也一直沿用至今,在你还是职场新人的时候就接手了这么大的项目,你是怎么挑大梁的?
Vivian:我加入了 Newsfeed 一段时间后,开始发现了一些问题。当 Facebook 这个产品变得越来越大时,许多部门都会想要在 Newsfeed 中呈现自己的功能,把它们硬塞在了用户的内容里。但这就和 Newsfeed 突出用户内容的初衷背离了。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就跟老板沟通,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版的必要性。但毕竟改版是需要动用很大资源的,我的老板就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通过公司内部的编程马拉松,召集几个工程师和设计师,尝试快速做出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方案。有了这样一个原型之后,再去说服同事和上级就会变得很容易,因为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改版的目标。
UX Coffee:改版上线的效果怎么样?
Vivian:刚开始上线的时候其实非常不理想。Newsfeed 每次上线数据都会有一定的下跌,因为它是 Facebook 的核心功能,里面都是用户自己或者朋友的内容分享,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空间。这也就意味着改版新鲜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好像是有个人连夜去你家把家具都重新摆放了一遍,你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一定会不适应。
当然,对于 Facebook 这样一个使用很高频的产品来说,很多时候看数据是要看很长时间段的。我们会等大家习惯这个变化后,再来看产品的使用习惯是什么样的。另外,因为意识到了改变会给用户带来强烈的不适应,我们做改版的时候也会考虑变化的用户体验是什么样的,怎么可以让大家接受被重新装修过的客厅。比如说在我们的改版中,采用了一个过度的流程,把变化分成了几步去做,先从局部的界面开始修改,最后再上线整体框架的改变,这样给了用户一段过渡的时间,从而来减少大家对于陌生事物的抵触。
△ 2014 年 Newsfeed 改版界面
UX Coffee: 你在 Facebook 待了四年时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Vivian:Facebook 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有收获的。我觉得学到的最大一件事就是让我的脸皮变得比较厚,不再有一颗玻璃心。Facebook 有一个很好的成长机制,它对每一个员工的要求都特别高,每个人说话也都很直。我记得有一次设计评审,我展示了一个自己也不是很满意的设计。当时大家就非常不留情面地指出了设计的问题,但也没能给出特别好的建议,我当时是含着眼泪从会上走出来的。这类事情发生过很多次,因为自己当时内心不够坚强,所以很容易受打击。但类似的事情经历过很多次后,我就开始学会怎么从别人的反馈中提取精华,排除掉他们的语气、情绪,就事论事地吸取反馈。
UX Coffee:「就事论事」说起来容易,真的做起来感觉还是挺难的,你是怎么排除语气、提取精华的呢?
Vivian:我觉得反馈是一个双方的事情。给反馈的人需要有这个意识,同时听反馈的人也要有这个意识。当然,你不能控制给反馈的人的想法,你只能转变自己的思考模式,把别人的反馈转化成可以被吸收的东西。我喜欢的一个方法论叫 SBI,是 Situation(情景) — Behavior(行为) — Impact(影响),就是在给反馈的时候,先点出面对的情景是什么,在这个情景下你的行为是什么,这个行为对于这个场景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就事论事、排除情绪地给出反馈。作为听反馈的一方,也可以把对方的反馈套在这个模型里分析,找到其中真正的价值。
三、Airbnb 进中国,不只是「汉化」这么简单
UX Coffee:当时选择回国有犹豫吗?目前为止,没有一家硅谷的公司在中国获得巨大的成功,你为什么相信自己在 Airbnb 能做成这件事情?
Vivian:没有太大的犹豫,有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