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内存分配区域
程序代码区
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全局数据区
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起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常量数据存放在另一个区域里。这些数据在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我们所说的BSS段(bss segment)通常是指用来存放程序中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的一块内存区域。BSS是英文Block Started by Symbol的简称
栈区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操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堆区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
命令行参数区
存放命令行参数和环境变量的值
示例
#include <stdio.h> int a = 0; // 静态存储区(初始化区域) char *p1; // 静态存储区(未初始化区域) void example() { int b; // 栈区 char s[] = "abc"; // 栈区 char *p2; //栈区 static int b = 0; // 静态存储区(初始化区域) // 分配得来的10和20字节的区域在堆上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10); }</div>
图示
注意
在嵌入式系统中有ROM和RAM两类内存,程序被固化进ROM,变量和堆栈设在RAM中,用const定义的常量也会被放入ROM中
用const定义常量可以节省空间,避免不必要的内存分配
变量
什么是局部变量、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
顾名思义,局部变量就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的变量,作用域是有限的,对于程序来说,在一个函数体内部声明的普通变量都是局部变量,局部变量会在栈上申请空间,函数结束后,申请的空间会自动释放。而全局变量是在函数体外申请的,会被存放在全局(静态区)上,知道程序结束后才会被结束,这样它的作用域就是整个程序。静态变量和全局变量的存储方式相同,在函数体内声明为static就可以使此变量像全局变量一样使用,不用担心函数结束而被释放。
相关函数:
void *malloc(size_t size); void free(void *p); /*一般这样用 Struct elem *p; p = (struct elem*)malloc(sizeof(struct elem)) void free(p) */</div>
malloc原理
malloc函数的实质体现在,它有一个将可用的内存块连接为一个长长的列表的所谓空闲链表。调用malloc函数时,它沿连接表寻找一个大到足以满足用户请求所需要的内存块。然后,将该内存块一分为二(一块的大小与用户请求的大小相等,另一块的大小就是剩下的字节)。接下来,将分配给用户的那块内存传给用户,并将剩下的那块(如果有的话)返回到连接表上。调用free函数时,它将用户释放的内存块连接到空闲链上。到最后,空闲链会被切成很多的小内存片段,如果这时用户申请一个大的内存片段,那么空闲链上可能没有可以满足用户要求的片段了。于是,malloc函数请求延时,并开始在空闲链上翻箱倒柜地检查各内存片段,对它们进行整理,将相邻的小空闲块合并成较大的内存块。如果无法获得符合要求的内存块,malloc函数会返回NULL指针,因此在调用malloc动态申请内存块时,一定要进行返回值的判断。
malloc的使用要点
函数malloc的原型如下:
void * malloc(size_t size);</div>
示例
用malloc申请一块长度为length的整数类型的内存,程序如下:
int *p = (int *)malloc(sizeof(int) * length);</div>
注意
malloc返回值的类型是void *,所以在调用malloc时要显式地进行类型转换,将void* 转换成所需要的指针类型
malloc函数本身并不能识别要申请的内存是什么类型,它只关心内存的总字节数。我们通常记不住int,float等数据类型在不同平台下的具体字节数,因此在malloc中使用sizeof是良好的风格
直接搬运的代码,确实很好!!容易理解
//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0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0;//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0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div>
此外,还有realloc(重新分配内存)、calloc(初始化为0)、alloca(在栈上申请内存,自动释放)等。
内存的规范种类
常规类(Conventional Memory)
常规类在内存分配表中占用最前面的位置,从0KB到640KB(地址000000H ~ 109FFFFH),共占用640KB的容量。因为它在内存的最前面并且在DOS可管理的内存区,我们又称之为 Low Dos Memory(低DOS内存),或称之为基本内存(Base Memory),使用此空间的程序有BIOS,DOS操作系统,外围设备的驱动程序,中断向量表,一些常驻的程序,空闲可用的内存空间以及一般的应用软件都可以在此空间执行
高位内存(Upper Memory)
高位内存是常规内存上面的一层内存(640KB ~ 1024KB)
高端内存区(High Memory Area)
它是1024KB至1088KB之间的64KB内存
扩展内存块(Extened Memory Block)
扩展内存是1MB以上的内存空间,其地址是从100000H开始,连续不断向上扩展的内存,扩展内存取决于CPU的寻址能力
内存分配方式
常见三种分配方式
静态存储区域分配
内存在程序编译的时候已经分配好,这块内存在程序的整个运行期间都存在,例如全局变量,static变量
在栈上创建
在执行函数时,函数内局部变量的存储单元都可以在栈上创建,函数执行结束时这些存储单元自动被释放。栈内存分配运算内置于处理器的指令集中,效率很高,但是分配的内存容量有限
从堆上分配
动态内存分配,程序在运行的时候用malloc或new申请任意多少的内存,程序员自己负责在何时用free或delete释放内存。动态内存的生存期由我们决定,使用非常灵活,但问题也是最多
常见的内存错误及对策
发生内存错误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编译器不能自动发现这些错误,通常是在程序运行时才能捕捉到。而这些错误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时隐时现,增加了改错的难度。
内存分配未成功,却使用了它
编程新手常犯这种错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内存分配会不成功。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在使用内存之前检查指针是否为NULL。例如:
t = (struct btree *)malloc(sizeof(struct btree)); if (t == NULL) { printf("内存分配失败!\n"); exit(EXIT_FAILURE); }</div>
内存分配成功,但是尚未初始化就引用它
犯这种错误主要由两个起因:
- 没有初始化的概念
- 误认为内存的缺省初值全为0,导致引用初值错误。内存的缺省初值究竟是什么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无论用何种方式创建数组,都别忘了赋初值,即便是赋初值0也不可省略,不要嫌麻烦
忘记释放内存,导致内存泄漏
含有这种错误的函数每被调用一次就丢失一块内存。刚开始的时候,系统内存充足,你看不到错误。终有一次程序突然死掉,系统出现提示:内存耗尽
动态内存的申请与释放必须配对,程序中malloc和free的使用次数一定要相同,否则肯定有错误
释放了内存却继续使用它
程序中的对象调用关系过于复杂,实在难以搞清楚某个对象究竟是否已经释放了内存,此时应该重新设计数据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对象管理的混乱局面
函数的reture语句写错了,注意不要返回指向"栈内存"的“指针”或者“引用”,因为该内存在函数体结束时被自动销毁
使用free或delete释放了内存后,没有将指针设置为NULL。导致产生“野指针”
规则
用malloc或new申请内存之后,应该立即检查指针是否为NULL。防止使用指针为NULL的内存
不要忘记为数组和动态内存赋初值。防止将未被初始化的内存作为右值使用
避免数组或者指针的下标越界,特别要当心发生“多1”或者“少1”的操作
动态内存的申请与释放必须配对,防止内存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