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节目我们请到的是 Rokid 首席设计师姜公略。他和我们分享了他从哈佛到谷歌,再到成为人工智能创业公司 Rokid 首席设计师的成长之路,也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未来,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设计师。
人工智能已经走进了大众视野。Amazon Echo 家庭语音助手,Facebook 聊天机器人,Google 智能助理等产品的相继问世,也让大家对人工智能在未来所能达到的高度浮想联翩。
不撞南墙不回头
UX Coffee:你最开始是怎么对设计产生兴趣的呢?
姜公略: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编程,也特别喜欢画画。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对设计这个行业还一无所知。但我比较幸运,像是命中注定似的去了北航工业设计系。去了以后我发现自己很喜欢、也很适合这个专业。工业设计在北航隶属于机械学院,会涉及许多理论物理、材料这类理工科的课程,也会接触许多艺术类、绘画的课程。有些课程项目会把工程和艺术结合到一起,做一些真实产品的设计。
△ 姜公略小时候特别喜欢计算机
大学一开始的时候,我拿着自己觉得还不错的设计去参加比赛,结果都没有入围(当时的作品现在来看确实很幼稚,哈哈)。但我当时的目标就是要拿到国际设计大奖,如果达不到我是绝对不会放弃的,所以我就不停地尝试。后来慢慢地,开始有设计作品能够入围,再到后来可以拿到一等奖,最后终于拿了国际大奖。我当时把这个目标当作是南墙去撞,如果撞不开我就不放弃。
两点一线,每天16小时的设计练习
UX Coffee:怎么会想到要出国读书?申请哈佛的设计学院的过程顺利吗?
姜公略:高中的时候,我亲戚家的孩子跟我介绍了在美国的学校,当时就在我心里种下了一个留学的种子。读本科的时候,我知道了哈佛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而且我发现哈佛也有设计学院,我就想将来有没有可能去哈佛读书,不过这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一个很遥远的目标。
本科毕业以后,我选择了保送浙大的研究生。在浙大的时候,我花了很多精力去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还去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这为我后来去 Google 做交互设计奠定了基础。
△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
在浙大读研这段时间也是我的创作高峰期,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宿舍和食堂, 每天能花 16 个小时在设计上。因为当时那个南墙(拿国际设计大奖)还没撞开呢,所以整个人是完全扑在了设计上。
UX Coffee:能介绍一两个当时的作品吗?
姜公略:有一个叫 Infinite USB,可以让 USB 接口无限嵌套,后来我来美国后,我还在 Kickstarter 上给这个项目集资,把它生产出来。另一个是一个环保口香糖瓶的设计。因为大多瓶装的口香糖不像纸盒装的会有铝箔纸来包吃完的口香糖,额外找纸来吐口香糖也不环保,当时我就想了一个简单的设计,在瓶身上放一圈可撕的纸,来供你吐口香糖。同时我把瓶子从中间隔开,一半放口香糖,另一半在你没找到垃圾桶时可以用来丢弃吐掉的口香糖,在瓶子的底部有一个盖子让你清空所有的口香糖。这个设计名叫 Green Seeds(绿色的种子)。 寓意就是在你不破坏环境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保护环境,当你倒掉包好的口香糖时就是在向大地播撒绿色的种子。
△ Infinite USB 和 Green Seeds 口香糖瓶
失败得更多,所以他们成了大牛
姜公略:在国内的时候英语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老大难,一学英语就犯困,每次学一会儿英语就要去做会儿设计提提神。去浙大以后,我报了个全日制的英语补习班,逼着自己学英语。前前后后托福总共考了五次,才考到自己满意的成绩。
UX Coffee:大家想象当中上哈佛的同学都是第一次考托福就考一百十几分、一百二十分,我们今天听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哈佛同学的故事。
姜公略:其实很多特别牛的人以前也很弱,他们试过太多次 —— 比任何人都多的次数,才达到了现在的这种水平。
UX Coffee:让我想到一个心理学研究,那个研究发现: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质不是他们有多聪明、家庭背景多富有,而是坚毅(grit),我觉得在你身上可以看到这个品质。
尽管哈佛早就闻名于世,它依然好得超出了我的预期
天道酬勤,公略后来如愿进入哈佛大学攻读设计学硕士,尽管哈佛这个名字举世皆知,但第一次进到这个世界顶级学府,还是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姜公略:在哈佛读书的体验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给我打开了一个特别大的视野。在那里我接触到了这辈子最多的牛人,什么学科的牛人都有。我记得当时去了以后,有个人买了一个电子钢琴,整个宿舍楼所有人都去上面露了一手,而且都是很高水准的,只有我一个人不会弹。而且他们都不是音乐系的,而是什么奥数冠军、少年天才之类的。还好我后来发现我乒乓球打得比他们都好,就赢得了一些尊重(笑)。
当时我选择住宿舍,是为了接触更多其他学科的人。我特别喜欢了解前沿的东西,比方说理论物理、生物基因、材料学等等。我当时是一半时间在设计学院,一半时间在了解其他学科。这些优秀的同学给了我这样一个方便的了解其他学科的途径。
我在哈佛读书也是挺玩命的,经常就睡两三个小时。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甚至有些人连续两三天通宵。
△ 在哈佛夜以继日地忙碌
在国外读书大部分课程每周都有一个作业,会计入总分。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想一周能做什么东西出来?结果第一周的作业,我就发现很多同学做出来的东西我一整个学期都做不出来。我当时觉得压力山大,因为我还一直保持着那种希望能拿第一的心态。我们每门课有个评分:从及格(Low pass),到中等(Pass),到优良(High pass),一直到特优(Distinction)。特优是非常非常少的,但我当时就是冲着这个「特优」去的。结果在哈佛整个读书期间,我就有一门课拿了「特优」,也算是了却了我的心愿,但我同学里有特别牛的人,好多课都能拿到「特优」。
我在哈佛创业
UX Coffee:我们知道你在哈佛和其他同学一起有过一次创业经历,能和我们讲讲吗?
姜公略:当时我在创业协会,和一个商学院 MBA 一块儿吃饭,就想着平时一直在聊创业,不如真正去创一次业,解决一些大家的痛点。
△ 在哈佛办创业协会
当时在波士顿吃饭很不方便,食堂很难吃还特别贵;去外面的餐车吃,稍好一点,但餐车的饭通常不健康,价格也不便宜,但你没有别的选择,所以餐车经常还要排长队。我们当时就想要怎么解决这个痛点,同时又能有一个盈利的商业模式?
当时我在想,是不是可以做个送餐的?我们当时找到一家位置偏僻的台湾菜馆,我们发现这家饭店中午很少有人来吃饭,但即使没有人来他们也要付工资给员工。所以我当时觉得是一个机会,我们有很大的空间和他们议价。
我们计算了一下,他们每份盒饭成本只有一块多美金,而一般他中午特惠卖价是8块9块。然后我就跟他们说,能不能谈到3块4块?我们每天保证至少 20 份,而且每天的品类是固定的四个品类,他们可以做大锅饭。后来就和他谈成了这笔合同。谈成了这笔合同后,我们就在学校开了这个网站服务,提供中午特惠餐,我们把价格定成和餐车的价格一样,而口味还远胜于餐车,我们还免费把食物送到学院,你不用排队,中午到点来拿就行。我们还专门去集散中心买了最好的饭盒,五毛钱一个,印上我们自己的品牌,一般人都是吃完舍不得扔,当自己的饭盒用。
在学校因为上课,中午只有一个半小时的窗口给你吃饭,大家都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用餐。每个学院都有一个主楼,里面一般有个厨房,就是大家吃饭的地方。我们让餐馆把盒饭分成四个包裹运到哈佛的一个地方,然后我们两个人分别去送两个学院,所以对我们来说送餐的成本也几乎是零。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很多人来订餐,我们到处发小卡片,但也只有我们的一些朋友和很少的同学来尝试。我们很担心这个想法能不能成,但很快销量就上去了。因为在学校有个天然的口碑传播效应:一些同学尝试了之后,觉得非常好,就会继续订,而且还会推荐给室友和同学。别的同学在餐厅看到这种盒饭,闻着很香,也会去问哪里买的。后来我们每天基本稳定在一百份左右。
当时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没有网上外卖之类的服务,我们的商业模式和现在的 Doordash、UberEats 之类的也不太一样,因为我们不是单纯的送餐。送餐的利润空间小,而我们是和餐厅合作,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UX Coffee:当时有没有想过继续做下去?因为这可能成为一家颇具规模、利润不错的的公司,而你会成为这个公司的创始人?
姜公略:继续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