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和「成长」是我们和罗颖这期采访的两个关键词。
作为石墨文档的产品总监和第一位员工,罗颖觉得石墨文档就像她的一个宝宝。她设计了石墨最早的 UI,见证了它从七八个人的小团队,成长到现在100人的公司。
罗颖的性格果断、直爽,在每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她遵从内心,不害怕做出更冒险的选择。回过头去看,正是这一个个选择,让她成长为现在的自己。
一、回过头去看,我很感恩自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UX Coffee:2010年研二的暑假,你在创新工场实习。当时你除了创新工场之外,还拿了一个新浪的 offer。当时正是新浪微博最火的时候,新浪也是有名的大公司,两家公司完全不一样,你怎么做出这个决定加入创新工场的呢?
罗颖:我觉得这跟每个人性格有关,我是很喜欢冒险的人,心里有一颗创业的种子,所以每一次选择看起来都会比较冒险。而且我觉得在创业团队里面成长会更快一些,因为创业团队里面发挥的空间大,难度和风险也大,比如我第一个加入的团队就融资失败解散了。但是我觉得没关系,反正年轻,失败了又怎样,我其实没有什么成本。现在回过头去看,我非常感恩当时的自己做了这样的选择。
我加入的是一个正在孵化的创业团队,叫「评论啦」,团队大概六、七个人,我设计了整个产品和 logo。我们拿到了种子轮,但是最后孵化完,没有融到资,就解散了。
项目解散之后,我正好毕业,只能重新找工作,很幸运的是拿到了百度、小米、爱奇艺、新浪等大公司的 offer,还有一个 offer 来自即刻搜索。这一次我依然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了一个看起来又很冒险的决定,加入了即刻搜索。这是一家人民日报社旗下的公司,还挺有国企的气质,我选择它是因为我加入的移动事业部是独立的部门,自负盈亏,自力更生,像一个创业团队。我不想去大厂做一颗螺丝钉,我愿意在刚开始的两三年内不计成本、付出很多,但我要的是我成长的速度,我要在短时间内学到很多的东西。所以我加入了即刻搜索,也正式从交互设计师转型成了产品经理。
UX Coffee:你当时是怎么决定从设计转到产品的?
罗颖:我在创新工场其实是产品负责人直接带我的,跟着他学了很多产品,被开了眼界。后来我发现,作为一个设计师,我很难控制项目最终上线的样子。产品经理会更贴近我的目标,因为产品经理是项目的 owner,我不仅只是负责设计,从设计到上线,到用户使用,一直到被市场、被资本的验证,我都可以全程跟进。
另外,我心里一直有一颗创业的种子,如果把公司也看成一个产品的话,其实每家公司的 CEO 都是 PM,当 PM 可以让我提前学习这一块的经验。
二、嘤嘤嘤,我不想做产品经理了!
虽然之前的经历给罗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有好的 leader 带领她顺利过渡,但角色的转换也不会是完全一帆风顺的。因为一个疏漏,leader 在全公司公开批评了她。
罗颖:正式工作半年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负责的产品做了一次迭代。因为我没有检查下载包里的图片,导致下载包有100MB 这么大。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当时我的 leader 在全公司公开骂了我,我被他骂哭了,心里特别委屈。我还跑过去跟他说,「嘤嘤嘤,我不想做产品经理了,我还是做交互吧!」他就问我为什么。我说我觉得太苦了,这个产品我从头跟到尾,最后漏了一个非常小的细节,但我还是要背锅。他听了,很平静地告诉我,「产品经理就是这样子的。产品经理就像一个项目的妈妈一样,你要管到底」。经过这件事情以后,我会更注重项目里的每一个小细节。
UX Coffee:在即刻搜索工作了一年左右,你回到家乡武汉,加入了海豚浏览器。
罗颖:在北京虽然正式工作只有一年多,但是积累经验非常快。回武汉之后,我已经是高级产品经理了,负责海豚的中文浏览器。但是我觉得工作有一点平淡,没有太多挑战,有一点像吃老本,在做我自己擅长且会做的事情,但是没有太多我不会做、有挑战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我接到了石墨创始人吴冰的电话。
△ 石墨文档创始人:吴冰、陈旭、吴洁。罗颖接到吴冰电话时,石墨团队只有这三个创始人。
三、石墨「出道」前
罗颖:我和吴冰第一次打电话就聊了四个小时,聊了产品、工作经验、创业和国内外的趋势,聊得意犹未尽,我就又去了他们公司当面聊。我们见面之后,又聊了天文、历史、建筑、艺术、哲学,整个聊了一遍,觉得挺投机的。当时我就想,这也是一种缘分,我又这么喜欢冒险,不如趁年轻再做一次冒险。
石墨成立的故事还蛮有意思。很多团队是先成立公司、有产品,再组建团队,但我们是反的,我们是先组建了团队,但有了团队之后,不知道该做什么。我们团队是在2014年的3月份组建完成的,石墨是在5月6日「出道」的。当时团队里有三个创始人,还有我,我算是产品经理+设计师,还有几个程序员,大概是七、八个人。大家有一股创业的冲劲,觉得我们要在一起「搞事情」,但不知道具体该搞什么事情。为了探索方向,我们打散成三个小组,选了三个方向分别开发 MVP。这三个方向其实都和石墨没有什么关系,分别是地图推荐、精英社交、任务管理。
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比起这三个方向,我们更想解决自己在开发中的痛点。其中一个很大的痛点是我们需要非常高效的协作,需要去撰写一些文档,在团队里分享。比如说我作为 PM,先跟创始人一起确定产品的框架和需求,然后把它细化成 PRD,跟开发同学一起讨论。我们当时用的是 Word,来回修改非常不方便,桌面上满满的都是同一个 Word 文件的「最终版」、「最终不改版」、「最终打死不改版」,效率非常低。所以我们在找好用一点的工具,试过 Google Doc、Hackpad,我们觉得 Hackpad 好酷,可以在线协作,大家能针对一个地方讨论和修改,修改以后能够自动保存版本,方便我们去回溯、回滚。
当时 Hackpad 基本上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但还是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比如说上传图片和附件。然后我们发现 Hackpad 用了一个叫 Etherpad 的开源框架,我们就把框架拿过来改了一下,方便我们自己使用。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 X Note,就是石墨的前身。改好了以后,我们三个项目组都开始用它,用了以后觉得好爽,节约了很多时间。
这个时候我们回过头看,前面说的三个方向国内都已经有人在做,而且都做得比较好了。如果我们把它们做成了,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对标 Google Doc 的在线协作云文档、甚至是 Office 三件套的话,首先国内当时是没有人做的,我们是在做一个从0到1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觉得它很酷很好用,我们首先能打动自己。如果我们这么喜欢它的话,千千万万个像我们这样的小团队也会喜欢它。
所以我们决定把三个项目都停下来,集中所有精力和资源去开发 X Note,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它做成一个可演示的、比较稳定的 demo,14年的夏天拿着 demo 去了北京的36氪的孵化器「氪空间」。氪空间每一轮会孵化10个项目,都是百里挑一的。当时我们去的时候,其实他们已经招满10个团队,海选通关已经关闭了。但是我们创始人吴冰、吴洁不信邪,他们一定要去试一试,觉得「你说 close 了又怎么样?我觉得我们产品就是很好」。而且我们没有办法再等一年了,互联网迭代速度这么快,一个产品等一年是很可怕的。所以吴冰、吴洁拿着 demo 找到他们的负责人,当场给他们演示,当天就折服了他们,他们决定破格把石墨作为第11个团队录取到氪空间。就这样,石墨算是「出道」了。
后来就比较顺利,我们在第三个月就完成了天使轮,融了800万,打破了当时氪空间第一届和第二届的天使轮融资记录,算是当时氪空间比较明星的创业团队。
△ 今年五月,石墨文档四岁庆生现场布置
四、低谷
罗颖:2015年年底,我们经历了一个非常严重的低谷——我们的融资协议被跳票了。这个时间点非常尴尬,因为在年底,所有投资机构都已经用完了一年的预算,不可能有人投我们,我们只能等到来年开春,他们才会有投资预算。就在那个时候,我们发现整个公司账面上的钱只够发大家一个半月的工资。当时感觉像是被敲了一棒一样。
当时公司大概有20个人吧,CEO 跟大家说「我们现在的钱只够发一个月工资,但是我们不会输,我们要等到来年春天」,问大家愿不愿意陪石墨一起降薪一半。让我很感动的是当时所有人都愿意降薪,而且没有一个人离开公司。我们都相信产品一定能成功,无论如何都要撑到来年的春天。所以我们集体降薪了一半,削减了很多开支,没有发年终奖。然后一直等到16年开春的时候,我们果然就等来了春天。
UX Coffee:在你个人的成长方面,有没有什么不顺利的时候?
罗颖:其实有很多困难,但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以前那些都不算什么。刚开始创业的头一两年,我跟吴冰、吴洁经常吵架,还有两次我甚至「离家出走」,直接跟他们说「我不来上班了」。那时候他们非常喜欢抠细节、参与产品设计。有一次我设计了一个桌面顶部的系统提示,我想把它居中对齐,但吴洁觉得有点显眼,想把它左对齐,于是我们就吵起来了,吵得喋喋不休,就像情侣吵架一样。我很委屈地跟他说「天哪,我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居然还不能决定一根线!」吵完以后,我跟他说我心情不好,要请假,然后我就真的回去呆了三天,在家里还气哭了,就为了这一